學校下發了濟南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申請的通知,我忙碌卻異常平靜地完成了項目的申報工作。我不再糾結于申報結果成功與否,而是注重申報書填寫的質量。
同事若有所思地說:“是不是因為你有在省級平臺做經驗分享的經歷,所以你才如此有專業底氣?”
我微微一笑,那些努力著沖破桎梏迎接光明的歲月是多么漫長啊,怎么能不讓人成長呢?
晉級無望的暗淡時光
曾經,我以為退休之前評不上中學一級教師職稱了。我任教的高中通用技術是邊緣學科,又因為不是班主任,很難拿到校級以上的榮譽;想參與課題研究,可是學校以前的規定是只有具備中學一級職稱以上的教師才有資格申請課題。
我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講課。我想參加優質課比賽,可是章丘區的優質課比賽也不是想參加就能參加的。組內教師都想參加比賽,那么就要排隊。所以我等了十五年,終于輪到我參加比賽了。
十五年,機會難得啊!我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提前半年就開始備課。怎樣才能在章丘區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我要出奇制勝,因為我輸不起!于是我大膽地從教材“犄角旮旯”的篇章選了一個無人問津的課題——設計時如何選擇材料。
為了體現課堂的亮點,我以木為突破口。為了讓學生真正地走近木材、親近木材、了解木材,我從網上購買了大果紫檀、綠檀、血檀、黃金木、陰陽木、紅花梨、非洲花梨、紫光檀等近二十種木料。課堂上,學生觸摸著這些木料,學會識別綠檀、紫光檀的顏色,贊嘆紫檀竟有兩種顏色,還陶醉于木頭獨有的味道、質感和紋理,甚至有學生表示,以后如果做設計師一定選擇木材。而我,則被學生的回答一次次震撼。最終,這節課得到了評委的一致好評,獲得了章丘區優質課一等獎第一名。
按照慣例,我有資格參加濟南市優質課比賽。當沉浸在獲獎的喜悅中并為市級比賽做準備時,我意外得知當年市級不再舉行優質課比賽。
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讓我遺憾、失落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什么時候再有參加市級比賽的機會,仿佛在前行路上剛剛看見希望的光芒,又陷入了茫茫的黑暗之中。
追求專業成長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作為一名教師,我僅僅是為了評職稱而存在嗎?
追尋課堂,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郝曉東老師在《教師成長是一場艱難的穿越》中說,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長不僅意味著專業能力的提升,也意味著職業信仰的不斷增強。這同時也是一個領悟天命、尋找自我直至實現自我的過程。要想實現生命成長,在根本處,是要耐得住寂寞,長久地深入、深入、再深入,在教室里“開出一朵花”。
每周的通用技術課,是學生特別期待的時刻。每當我走進教室,迎面而來的總是學生們的笑臉:“老師,終于又上技術課了!”一次,我走進教室,里面出奇安靜。正納悶時,我看見了黑板上的五個大字:“最愛技術課!”
太多次的感動,讓我把評職稱那些遙遙無期的事情拋之腦后。對教師來說,立足課堂、敬畏課堂,上好每一堂課是最基本的要求。
2021年11月,級部校長要求各學科組開設社團課程,對技術組的要求是開設四門社團課程。組里其余三名老師分別開設java社團、scratch社團、ps社團,而我想從通用技術角度來開設一個社團。因為那節章丘區優質課給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熱愛木頭的種子,我就以木之名,開設了一個“木藝·手作”社團。
級部的社團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我也終究以大無畏的勇氣開啟了我的木藝研究之旅。
一切從零開始。第一節課在科技樓五樓的通用技術實驗室上。二十個學生“咚咚”地進去,實驗室的地板“嘎嘎”地唱起了歌,我和學生哈哈大笑起來。沒有材料,我們就拿實驗樓的廢舊拖把棍,找來五套鋸、鑿子以及實驗室僅有的好多年從未用過的電動鉆孔和打磨工具。第一節課上到一半,還停電了。就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情況下,在一片“嚯嚯”鋸木頭的聲音中,木槌、木花朵、小木船、紅木心等一個個純手工打造的木作轟轟烈烈地誕生了。
上課的時候,我在三班展示社團學生的作品。三班的學生“質問”我為什么不讓他們進木藝社團。望著可愛的學生們,我從網上買了五十份書簽材料,從美術組借來手工雕刻工具,每人一套——又一場轟轟烈烈的書簽制作大賽開啟了。我感動于偶然推門進教室時學生在用砂紙打磨木頭的情景,感動于公開課上學生沒按我的“套路”出牌而是由衷地說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感動于每個學生獨有的設計理念,感動于每一件出自學生之手、刻上了學生情感和溫度的手作——“春野”“出征”“平安”“紫語”“無為”“山河”“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每一件作品我都發到網上并大力表揚。我也與每一名學生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真心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慢慢地,我的教學思路被打開。越研究木頭,我就越喜愛木頭,喜歡木頭里蘊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喜歡木頭被雕琢后賦予靈魂和生命的木文化,喜歡木頭作為載體所承載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更喜歡木頭變成木作后所蘊含的學生特有的故事。
開發課程,開啟專業拔節成長之路
陽光灑滿教室,認真研究手作的學生們其實在靜靜地傾聽木頭的聲音,一雕一琢,平心靜氣,沉浸其中。這毫無雜念的時刻,純凈而美好。
一名男生做完了木槌,高興地跑過來:“老師,我做完了木槌,您有什么獎勵啊?”
學生的話引發了我的思考:要想讓社團課程具備長久的生命力,必須有理論支撐、實踐支架及成果激勵。
開始走上課程研究之路時我感到艱難,但我相信前路總有光明。我需要做的是用行動和方法,敲碎那些“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一步一步走向專業。于是我靜下心來,認真撰寫課程規劃方案、課程實施綱要。
獨行快,眾行遠。在我的誠摯邀請下,我和同事成立了課程的“專業成長共同體”,由五個人組成:潘老師作為正高級教師,進行課程理論的引領以及實踐觀察;張老師作為級部主任,進行課程德育方面的研究;李老師作為美術教師,進行課程美育方面的研究;菅老師作為信息技術老師,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作為一個團隊,我們分工合作,積極應對當前的課程教育場景,破解遇到的教育難題。
為了解當前高中生對中國傳統木文化的認知、木作品的喜好傾向以及課程設置的影響因素等,我們進行了學情調查,從學生對現有通用技術教學認知出發,著重考查高中開設現行“木藝·手作”課程的內容方向、教學現狀以及學生的喜好傾向、學生對課程的看法等。調查為后續的課程開發奠定了基礎。
周邊的一切都是我們聯動外界的資源,是我們搜索信息的便捷途徑。一位團隊老師的父親是多年的老木匠,隨時為我們答疑解惑。我們多次拜訪章丘木材加工廠、章丘和諧廣場匠杺社的木匠師傅……這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汲取精華。
教師應是“終身學習者”,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更需要時刻保持足夠的學識儲備,才有能力向學生輸出。我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因為只有潛心閱讀才能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來思考和籌劃,然后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為高效地推進課程的實施,我從2021年開始不間斷地買書,持續閱讀木文化類、木工類、教育理論類書籍五十余本。
我開設了個人微信公眾號“遠天的世界”,記錄閱讀思考、木藝課程開發的過程、課堂上的精彩瞬間、學生的手作故事以及我的教育反思,累計達十五萬字;我還在抖音上開設了“木藝·手作”欄目,目前已更新至九十集,播放量達二十萬。我更樂此不疲地投稿,近幾年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山東教育》《班主任之友》《中學生博覽》《智慧少年》等報刊發表文章二十余篇。
當一門心思放在木藝課程的研究上,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時,上天仿佛為我打開了專業拔節成長的大門。2022年10月,“木藝·手作”課程獲濟南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優秀校本課程”。2023年3月,“木藝·手作”課程獲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山東省優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獎”。同年6月,“木藝·手作”課程獲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與使用案例獎”。我也收獲了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于2023年7月參加山東省優秀課程設計研討會并做典型經驗分享。2023年仿佛是我的幸運年,10月,我榮幸參加第六屆《中國教師報》課堂教學創新成果博覽會,進行好課展示《木藝·手作——紅木書簽項目實踐》。同時,我的教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兩年來先后立項濟南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山東省教育發展研究微課題、山東省教師教育學會2022年度教育科研規劃課題。
省市獎項的紛至沓來,讓困擾我多年的職稱問題也不攻自破。
不斷地學習、積累、沉淀,念想是從一顆種子開始的,慢慢發芽成長。要等到什么時候,念想才能從漂浮于云端的虛無變成現實?只有把念想種在心里,用行動澆灌它,用意志扶持它,它才會成長為一棵為自己遮陰的樹。
從事木藝課程教學研究以來,從懵懵懂懂到柳暗花明,無數次奮筆疾書的時刻,我努力到感動自己!是啊,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去感動學生、感動課堂啊!正是用盡了無數次日拱一卒的笨功夫,才有了這命運的青睞與獎賞。
人生沒有突如其來的驚喜,只有風雨兼程后的苦盡甘來。我今后要靜下心來繼續學習研究、歷練成長。因為無論今天做了什么決定,只要努力地去踐行,就會帶給自己那樣的明天。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第五中學)
※本文系濟南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項目編號:145C113)階段性研究成果、山東省教師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2201011)“木作引領 匠心致遠:高中木文化教育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插圖:羅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