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民族記憶的縮影和人類文化瑰寶,是中華文明傳承的堅實紐帶。妥善保護、積極傳承與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維系歷史文脈的關鍵舉措,更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推動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與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完善檔案制度”[1]。非遺口述檔案作為搶救與保護文化傳承的核心環節,記錄了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對非遺口述檔案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和推動文化創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非遺口述檔案價值及特征
(一)非遺口述檔案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群體記憶、口傳心授”的特性,常面臨“技藝隨人走、人亡則技失”的處境。非遺檔案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傳承人的深入訪談,通過文字記錄、圖像捕捉、音頻錄制及視頻拍攝等多種方式,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口述檔案,可以構筑起非遺傳承的檔案記憶庫[2]。
非遺口述檔案的出發點是“搶救和保護歷史記憶”,其本質在于“保存過去的文化”[3]。因此,保護和開發利用非遺口述檔案具有多樣化的功能與價值。第一,可以彌補歷史研究斷層,豐富檔案記錄的內容;第二,有助于挽救民族文化遺產,延續非遺的生命和活力;第三,可以構建和傳承社會記憶,賡續民族文化基因。通過非遺口述檔案可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超越地域、跨越時代的傳承和發展。
(二)非遺口述檔案的主要特征
非遺口述檔案除了檔案本身的原始記錄性等特點外,還有以下特征。
第一,檔案內容題材多元,載體形式多樣。非遺是不同民族、地區與時代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的結晶,非遺口述檔案作為非遺的重要物化載體,不僅展現了04c633d9d97004fa80375e532d44e5ff人類文化的多元性與創造性,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橋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非遺口述檔案的記錄方式也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手工紙質記錄。依托音視頻和全息影像等手段,可以更加生動、更加全面地記錄和傳承非遺的獨特魅力。
第二,容易流失且不可追溯。大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通過口頭的方式保存在傳承人的頭腦中,沒有相關的文字記錄,很容易在傳承的過程中丟失,因此面臨著因傳承人去世導致非遺失傳的風險。另外,采訪者和受采訪的傳承人在交流過程中會存在主觀意識的表達以及情感偏向的差異,會造成一些非遺口述資源在無意中丟失,給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和挑戰。
第三,具有動態發展性。首先,非遺口述檔案的采集需要傳承人和采訪者進行雙向互動、相互交流和溝通[4],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時間、地點等客觀條件以及雙方主觀因素的影響。其次,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檔案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他們參與的非遺活動的增加而不斷得到豐富和補充。同時,隨著非遺傳承人的不斷更替,這些非遺口述檔案也會不斷得到新的補充和完善。
第四,是對大眾文化的生動記錄和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源自不同群體民眾在漫長生活實踐中的自主創造與傳承,本質上是一種大眾文化,是在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豐富思想和文化,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非遺口述檔案保護和利用中的問題
(一)采集階段的問題
首先,非遺口述檔案的采集標準不規范,缺乏因地制宜的檔案采集準則。標準化、規范化是口述檔案工作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證,但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檔案的采集通常是根據各地區制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規范》進行采訪流程和規范的設計,這就使得非遺口述檔案的采集與歸檔存在不規范的問題。另外,很多地區沒有出臺針對地域特色的非遺口述檔案采集工作規則,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檔”制宜,使得不同參與主體對采集工作的內容、流程和質量要求等理解不到位、把握不準確。
其次,非遺口述檔案的訪談資料不完整,缺乏可信度和有效性。由于非遺傳承主要通過非遺傳承人的口述記錄,如果采集工作不及時會導致部分非遺口述檔案斷代甚至消失。當前的非遺傳承人普遍是年齡較大的中老年人,有可能因為傳承人去世造成“斷鏈”現象,使得非遺口述檔案無法完整呈現。另外,由于非遺口述檔案的采集是傳承人和采訪者雙向互動、相互溝通的一個過程,可能會由于雙方主觀偏向的影響導致非遺口述檔案的采集與實際情況存在不一致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非遺的不斷演進,原有口述采訪資料可能因新資料的涌現而失去時效性,從而降低其有效性,這些問題都增加了非遺口述檔案保護和利用的復雜性。
(二)建檔保存階段的問題
首先,缺乏完善的組織保障機制,忽視對口述資料的建檔保存。部分文化部門對非遺口述檔案保護工作不夠重視,非遺口述檔案建檔工作被邊緣化。此外,各地在非遺口述檔案建檔保存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大部分資金主要用于非遺傳承人傳習活動的扶持、資料出版、場館建設等。非遺口述檔案建檔保存資金的短缺,導致人才配備嚴重不足,缺乏維護建檔數據庫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對于專業性較強的非遺項目,例如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中醫療法、制藥技藝等項目缺乏專業人員的指導,有限的資金投入無法滿足各方面的人才配置需求,從而影響了非遺口述檔案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
其次,非遺口述檔案建檔的參與主體單一,缺乏協同管理機制。非遺口述檔案建檔任務重、技術要求高,需要相關部門和地區密切配合和有機協同,如果沒有跨部門、跨地區的協同配合,口述檔案的采集和保存將很難得到有效保障。由于欠缺頂層設計和強有力的協調保障機制,目前非遺口述檔案的建檔工作只有檔案機構工作人員參與,缺乏與其他科研機構、企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多機構、多主體的參與和協同建設,這些機構和人員總體上處于割裂狀態,沒有建立起制度性的溝通渠道,也缺乏應有的交流和配合,因此建檔質量和效率水平低下。
(三)開發利用階段的問題
首先,非遺口述檔案資源傳播與利用方式單一,缺乏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手段。目前,非遺口述檔案的推廣方式相對單一,只是通過設立文化展覽、建立文化宣傳網站等方式進行傳播,缺乏多元化的宣傳推廣手段和技術化的宣傳場景,非遺口述檔案的開發利用力度不足,宣傳推廣的影響力較低。同時,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手段在非遺口述檔案的開發利用中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沒有將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當前人民群眾對非遺口述檔案的多元需求相結合,導致非遺口述檔案無法發揮在新時代的新價值和新活力[5]。因此,需要積極探索更加多元的推廣方式和技術手段,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遺口述檔案,推動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創新應用。
其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缺乏非遺口述檔案傳播、開發基地。非遺口述檔案傳承和利用的基礎設施落后主要是由文化機構和檔案機構重視程度不足以及投入資金缺乏這兩個因素導致的。由于政府、文化部門缺乏對非遺口述檔案的重視,導致用于傳承和開發非遺口述檔案的基礎設施較為缺乏;對于非遺口述檔案開發利用的資金投入較少,導致缺乏先進的攝影和錄音設備,因而,非遺口述檔案保存的文字材料多,利用圖像和音頻等先進技術手段保存的資料較少,許多非遺傳承基地急需添置必要的設施設備。由于沒有形成規范化的非遺口述檔案收集、開發利用基地,也影響了非遺口述檔案的進一步開發利用。
三、非遺口述檔案保護和利用路徑
(一)豐富非遺口述檔案的采集主體,吸收多主體的口述材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民族記憶的縮影,是人類文化的“活化石”,是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創立的優秀文化成果,因此,非遺是大眾文化的優秀結晶。在對非遺口述檔案的收集與整理過程中,一方面要聚焦于非遺傳承人的采訪和口述材料的收集,另一方面更要走進社會,向各類收藏愛好者、新聞記者等不同群眾、團體進行收集。不能將目光僅僅局限于主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集,也要重視小眾非遺文化和群體的相關口述資料,確保文化傳承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二)形成多樣化檔案記錄形式,保障非遺口述檔案的可信度和完整度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檔案信息資源的內容與記錄形式均展現出多元化特征。除了紙質檔案以外,目前的檔案體系已廣泛納入了電子化形態,如家譜記錄、日常往來的電子郵件以及社交媒體平臺上的海量數據等,記錄載體跨越至文本、圖片、音頻、視頻、數據乃至多媒體等多元形式,我們需要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視野去接納并整合新興的檔案形式,使之成為傳承歷史、記錄現實的重要載體。另外加強對非遺口述檔案等特殊類型檔案的收集、鑒定與開發利用工作,通過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高效整理與保護,確保這些寶貴資料的完整性與可持續性,促進其在文化傳承、教育普及、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檔案價值的最大化。
(三)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挖掘非遺口述檔案的多樣化價值
檔案功能多元指的是讓檔案在社會治理中承擔更多的功能。非遺口述檔案蘊含著豐富的功能與價值,涵蓋了學術、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多個層面。第一,要深入挖掘其學術價值。非遺口述檔案的開發利用可以為科研人員及相關專業教學人員提供學術研究及教育需求價值,因此可以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挖掘非遺口述檔案的理論價值,實現理論創新。第二,要挖掘非遺口述檔案的經濟價值。將非遺口述檔案投入到旅游產業、文創產業、服飾產業、非遺產業等經濟領域,開發圍繞非遺口述檔案的產品,促進非遺口述檔案的文化成果轉化。第三,要挖掘非遺口述檔案的社會與文化價值。通過研發相關電子教育讀本、歷史文化遺產宣傳片等形式,開展非遺檔案展覽,包括數字展覽、非遺檔案免費查閱、非遺檔案教育活動,擴大非遺口述檔案的影響力和宣傳范圍,發揮非遺口述檔案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守護民族記憶中的文化價值。
(四)建立非遺口述檔案多元合作模式,推進多主體協同治理
當前社會對檔案信息資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傳統的以檔案機構為中心的單一開發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多元化檔案發展需求,亟需構建一種包容性更強、參與度更高的開發機制,即引入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力量共同參與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工作。除了堅持專業化的檔案資源建設外,還應樹立“眾包”理念,利用公眾的智慧與力量來彌補專業檔案工作者在知識覆蓋面和人力成本上的局限。通過有效動員公眾可以將海量檔案信息的初步加工與處理任務分散化,激發社會各界的參與熱情與創造力。同時,靈活運用協同合作的方式,確保不同主體在開發過程中能夠優勢互補、高效協作。檔案機構應主動轉變角色,從“主導者”變為“服務者”和“協調者”,通過委托或授權的方式與科研單位、科研人員建立合作關系,以提供檔案信息資源的形式促進雙方的合作與交流。此外,行政單位、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和公民個人根據自身需求向檔案機構提出開發請求,依托檔案機構專業優勢進行定制化開發,確保檔案信息的深度挖掘與精準利用。這種多元化的開發模式可以滿足社會各界對檔案信息資源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促進檔案資源的共享與活化,為社會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立足多元社群需求,采用創新方式進行資源開發利用
第一,可以舉辦非遺口述檔案資源成果宣傳展示體驗,例如國家圖書館舉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系列活動,利用現代化手段記錄、整理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檔案,從而推動非遺口述檔案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第二,可以打造多元化的傳播場景,通過建立非遺文化生態保護區、復原非遺傳統村落等舉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檔案與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使之成為非遺口述檔案活態傳承與展示的前沿陣地,促進非遺口述檔案的廣泛傳播與深入應用。第三,充分利用網絡社交媒體的力量,在微博、知乎、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熱門平臺上策劃并發布非遺口述檔案的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推廣視頻、學術探討、趣味話題等,以此增強非遺文化的互動性和傳播力,讓非遺口述檔案以更加生動、更加接地氣的方式觸達廣大受眾,提升其在社會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最后,可以將其中蘊含的豐富故事與典型熱點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和廣播劇,推出以非遺口述檔案為核心的大型紀錄片,通過高質量的影像記錄與深度解讀,展現非遺口述檔案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從國家層面推廣和傳承非遺文化。同時,結合現代敘事手法與創意表達,讓非遺口述檔案在屏幕上煥發新生,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與喜愛,從而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的“活化石”,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中發揮重大作用,非遺口述檔案作為搶救與保護文化傳承的關鍵環節,記錄了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中華文明多元共存、綿延發展的生動見證,保護和開發非遺口述檔案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N].人民日報,2021-08-13(001).
[2] 謝志成, 秦壘.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檔案建檔探析[J]. 北京檔案, 2017(2): 13-16.
[3] 尹培麗, 姚明. 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檔案資源建設研究[J]. 高校圖書館工作, 2019(3): 41-45.
[4]李文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檔案建構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8.
[5]龐帥.社會記憶視角下非遺口述歷史檔案資源保護及開發探究[J].北京檔案,2022(10):30-32.
作者單位:山東桓臺縣檔案館 山東大學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