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標志著科技創新被提升到新高度。我國將長期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力求從“科技大國”轉變為“科技強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隨著智能化新時代的到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推動歷史變革。眾多發達國家也將搶占科技制高點作為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全球科技創新競賽已拉開帷幕,中國欲脫穎而出,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與緊迫感,在前瞻性領域做好統籌規劃,加速戰略部署。例如,可在一些“無人區”尋求突破與創新,以領跑未來并把握發展主動權。
新時代國企科技創新面臨的核心挑戰
科技創新事業已取得歷史性跨越式發展。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國有企業的科技創新仍存在諸多短板和問題。
創新戰略引領作用尚不明顯。國有企業在重工業和服務業占比較高,其研究機構主要承擔軍工技術研發。在制造業,尤其是核心基礎產業,國有企業比重較低,還需引進國外技術。當前,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作為驅動力,其頂層設計尚待完善,系統性、完整性和操作性均存在不足,導致創新戰略的引領作用不明顯。
企業創新內生動力有待加強。國有企業往往注重當前業績和既得利益,導致創新意識相對薄弱,缺乏自信,對于具有一定風險的科技創新活動積極性不高,缺乏內在驅動力。同時,現有的創新環境、文化、管理和制度保障等體系尚未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有企業激發其內在的創新動力。
產學研創新機制尚不完善。創新組織多為自發x1sxZvxrY3hqLUFqNJkttrC1pdhCyMDBgaNZi0QfUvI=,采用非緊密型合作模式,整體機制不完善,政策間協調不足。現有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偏松散,導致技術轉移轉化和科技創新效率低下。同時,科技創新資源市場激勵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企業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科研人員參與度低,原始創新能力弱,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創新協同共享仍需改進。科技創新資源的供需協同不夠,科研設備利用率低下。資源配置分散,信息對接交流不暢,難以發揮集聚優勢,市場化共享氛圍尚未形成,這制約了國有科技創新企業參與開放共享的積極性。
在辯證與戰略視角下
審視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價值
新時代科技創新理論充分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中國智慧與方案。
從辯證視角審視科技創新企業的內在矛盾
事物發展的根源在于其內部矛盾性。國有企業創新短板的核心原因是長遠和眼前、創新與創效之間的矛盾。創新短期內表現為資源投入,具有不確定性,從而攤薄了企業的短期效益。然而,缺乏創新,創效將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創新與創效是企業發展的兩個方面:創新是創效的基礎,缺乏創新則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沒有創效,企業無法投入,創新則失去了意義。因此,創新與創效相互支撐,有機統一,共同構建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用戰略思維踐行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
戰略即方向,它指引企業的當下和未來,是企業發展、理念、資源配置及市場經營等活動的根本遵循。觀察全球成功的企業,均呈現出創新發展路徑。企業創新戰略需主導并整合創新方向、組織配置、資源分配及人才機制,以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從戰略角度思考,企業創新戰略應著重把握以下要點:
科技創新戰略要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國有企業以國家戰略為創新的核心導向。國家“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均明確指出,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這充分表明了新時代、新理念下對創新戰略的高度重視。
科技創新戰略必須放眼世界,提升格局。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數量已位居第二,但依然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時代,企業創新需要具備國際視野,勇于對標一流,體現全球格局,而不能簡單滿足現狀。應主動布局,并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找準與世界一流的差距與短板,有針對性地攻堅克難,并前瞻性地做好未來戰略部署。
科技創新戰略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企業創新的價值核心應體現在提升用戶滿意度和滿足客戶需求上,這與供給側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企業創新戰略必須重視客戶價值。在數字化轉型中,阿里、華為等企業的成功,關鍵在于將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有效結合。傳統工業領域未能有效應用這些技術,并非由于缺乏IT(信息技術)本身,而是對需求理解不夠透徹。
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創新,必須持續加強傳統制造行業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具體而言,應利用智能化與數字化技術對部分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深度改造,以推動其持續改進,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并有序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最終,通過數據驅動企業發展,促進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
科技創新戰略引領的關鍵在于落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由于創新活動周期及目標實現的不確定性,創新戰略在實施過程中需及時評估與完善。同時,必須秉持“久久為功”的創新精神。華為的成功,即源于對創新的堅守。
新時代背景下
國有企業推進科技創新戰略的路徑與對策
優化創新組織,完善協同體系。新時代科技創新應緊扣產業鏈進行詳細部署,并妥善解決資金鏈問題。同時,需協調好相關主體與要素間的關系,為新技術市場應用做好前期鋪墊。此外,應樹立“鏈”的理念,即從產品完整技術鏈角度把握技術創新關鍵點,以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從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強化國有企業科技創新評價機制。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為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精神與活力,必須持續優化和改革科技創新評價制度。以此為突破口,逐漸完善創新考核與科技評價機制。在綜合效益和評價原則上細致分類,全面考慮市場價值與技術價值。堅持戰略導向,兼顧遠近原則,統籌技術目標,有序建立前瞻性、戰略性及顛覆性的技術評估體系,以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最優化。
優化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是探索未知的過程,必須尊重科學研究的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和路徑不確定性。由于創新工作探索性強,潛在失敗風險高,因此應完善科技創新管理舉措,營造“寬容失敗”的環境,并持續改進過程監管、程序管理及風險評價,以構建符合時代需求的容錯機制。
培育創新團隊,孵化頂尖人才。特大型國有企業代表行業最高水平,因此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創新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釋放企業科技創新動力、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是加快科技創新的關鍵。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應立足實際,長遠規劃,服務于國家戰略,持續深化國企改革,為“創新型”國家戰略和“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