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在文中寫道:“同一天的周而復(fù)始,若不在哪里留下折痕,說不定會產(chǎn)生錯覺。”我時常會感覺日子過得平鋪直敘,沒有半點波瀾,仿佛每天都是前一天的重復(fù)。
有時,我走在上班的路上會突然停下來,怔在原地,好像要驗證一下這個世界是否還在運轉(zhuǎn)。道旁的樹還是昨天的樣子,樹葉似乎都沒有增減;路上的汽車還是黑色和白色居多,沒什么新鮮的顏色加入;來往的行人仍是不多不少,每一張面孔都似曾相識……日子平平整整,沒有一絲折痕。在這樣的重復(fù)中,人的情感也是癟癟的,一點兒也不飽滿,好像這樣過了好幾輩子。其實,這種狀態(tài)就是麻木。麻木本該不痛不癢,可我心中偏偏生出一種叫作厭倦的情緒。
張愛玲的小說里有著類似的話,大致意思是,對于中年人來說,十年八年是轉(zhuǎn)瞬之間;而對于年輕人來說,三年五載就是一生一世。中年以后,我確實感覺日子過得飛快,快得留不下任何折痕。很多人都說,人越長大,越覺得時間過得快。為什么會這樣呢?心理學家說,人們對時間的感知,與吸收、處理、儲存的信息量關(guān)系密切。換句話說就是,人接受新鮮事物的時候,大腦就會處理很多信息,使人覺得時間很長。而如果人總是接受雷同的信息,大腦處理的信息變少,人就會覺得時間很短。在孩童時期,我們正在積極探索這個世界,每天都接受大量的新鮮信息,所以覺得日子過得慢。而長大后,很多東西都在重復(fù),我們就會覺得日子過得快。比如現(xiàn)在,我覺得1年就是把1天重復(fù)365次,10年就是把1年重復(fù)10次。
我跟朋友談起這樣的感觸,她說道:“其實如果你愿意,每天都可以留下折痕的。1年365天,每天都不一樣啊。”她一直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不曾感到過厭倦。她說,心如止水不是我們的追求,歲月靜好也不是真正的理想狀態(tài)。生命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成為不斷翻涌著浪花的溪流,如此才能把短暫的一生活成長長的一輩子。有人白發(fā)蒼蒼時回首一生,覺得生命像一場虛無的幻夢;有人暮年回首時,覺得生命是一次多姿多彩的旅行。給每個日子留一道獨特而美麗的折痕,生命就會不斷地被加長。我的這個朋友力求把每一天都過得有儀式感,在她看來,1年有4個季節(jié)、12個月、24個節(jié)氣,還有春節(jié)、中秋等美好的節(jié)日。除此之外,還有家人的生日、結(jié)婚紀念日之類的特殊日子。每天都是獨特的,于是她把每天過得很精彩。她所說的精彩,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新鮮元素。
這些新鮮元素就是給日子留下的折痕。我想起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說的話:“去愛,去生活,去受傷。”無論你多大年紀,去愛,去生活,去受傷,為生命留下一個個令人回味的折痕。我的一個文友計劃重新寫一組關(guān)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散文。這個題材他已經(jīng)寫過一遍,但他說再寫的話會有全新的視角。我從他的做法中也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最佳打開方式就是重新選擇視角。10年真的不是把1年重復(fù)10遍,每一年都是獨一無二的旅程,每一站都是無法重復(fù)的經(jīng)歷。去尋找,去感受,去思考,每一天都是新鮮的。
記得千萬別把日子過得千篇一律,為每一天留下折痕,一輩子就成了一部精彩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