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說,兵馬俑都是單眼皮。這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確實是這樣。你會發現,沒有一尊兵馬俑是雙眼皮。關于這個謎題的謎底,有兩種說法……”
“咱們有一句話叫作‘天塌了也有個子高的頂著’!所以說,即使經歷過地震、倒塌,這尊跪射俑也沒有被破壞。”
從兵馬俑酷似關中人的臉型特色到清一色的單眼皮之謎,從遵循人體工程學的鎧甲設計到兵馬俑手掌上的事業線,甚至鞋底的針眼都在一個年輕導游的講解中紛紛呈現。這個導游常常穿著西裝外套,將頭發挽在腦后,眼神放光,向絡繹不絕的游客講解著西安的歷史文化。
她就是王鈺,網名“芥末”,被網友盛贊“美貌與才華兼備”“一個導游硬生生干成了歷史專家”“導游界的一股清流”。連日來,西安導游王鈺被《人民日報》 《新華每日電訊》《半月談》《中國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那么,王鈺究竟有著怎樣的來歷,能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呢?
王鈺是西安市長安區人,畢業于旅游管理專業。2020年畢業后,王鈺開始做周邊游導游,但她覺得這個崗位對于講解方面的要求不太高,于是后來又擔任地接導游,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講解與華清池、兵馬俑這類景點相關的唐文化和秦文化。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導游講解是千篇一律的解說、乏善可陳的知識,難以滿足游客對歷史的好奇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也難以滿足游客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訴求。
“導游是連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公眾的橋梁,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該怎么把這個角色做好呢?”王鈺陷入了思考,她不想做“復讀機”式的導游。既然想讓游客耳目一新,興趣盎然,那么自己首先要對歷史有足夠的了解。王鈺開始苦心鉆研,通過多種渠道攝入專業知識,看關于秦朝的、唐朝的歷史書和紀錄片,并以此為基礎再延伸。更關鍵的一點是,王鈺會把游客關注的、好奇的問題總結出來,比如“為什么要修兵馬俑”“秦始皇陵為什么原址在驪山”等問題,然后用豐富的歷史知識給出有趣的解答。這樣一來,她的講解既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靈動與活潑,讓游客在輕松的歡笑中增長了知識。
為了做到這一點,王鈺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她的手機備忘錄里有16個文件夾,記錄了所有工作筆記與靈感來源,名為“兵馬俑”的文件夾里有56個文件,包含將軍俑、三棱箭、青銅劍等具體文物的知識。
大量的專業知識儲備讓王鈺脫穎而出,成為導游群體中“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有一次,一個在國外長大的華僑女孩聽了王鈺的講解后,激動得熱淚盈眶,為自己身體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而自豪。還有很多游客通過王鈺的講解,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背后的國家力量。看到這一切,王鈺欣慰地笑了,這不就是她努力的意義嗎?
“外地游客如果能通過我的講解喜歡上兵馬俑,喜歡上西安的歷史文化,我就感覺很自豪。”王鈺笑著說。如今,她仍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對她來說,導游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是弘揚歷史文化、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