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郭沫若認為要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他曾經說過:“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的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
郭沫若博覽古今名著,有著豐富的讀書經驗,寫作也是得心應手。他在《我的讀書經驗》一文中提出,世人讀書的目的不同,讀書的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了。那么,于郭沫若而言,其讀書的出發點是什么呢?
為學習而讀,這是培養人格、學成技藝之必需,在學校讀書屬強迫性的學習,有助于個人品格修養的形成;為研究而讀,在研究過程中,搜羅一切資料,盡可能不留遺憾,并將之消化,充分運用,才能達到深入研究的效果;為創作而讀,通讀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是提高文學寫作能力的必由之路,比如寫小說,先把托爾斯泰或福樓拜的小說讀一兩篇,可以強化對小說的認知;為愉悅而讀,在繁復的生活中,人總有疲勞倦怠的時候,這時看點閑書,在增長智慧和豐富知識的同時,增添快樂和獲得力量,讓身心處于放松狀態,不啻消除疲勞的有效途徑。
在郭沫若看來,一本書有沒有生機,取決于讀者如何讀。一個好的讀者,可以通過讀書獲取靈感,產生全新的感悟,那么這本書就富有生命力了。相反,如果讀者是個思維固化的人,于他來說,再好的書也只是一本書而已,毫無感知可言。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把書讀活的郭沫若在研究古史方面獨領風騷,他曾用心研究過中國古文字、先秦諸子、歷史人物等。
在研究甲骨文字和青銅銘文時,郭沫若被斥責為“玩物喪志,成了隱士”。但他不氣餒,不放棄,一如既往地堅持,才有了后來的“郭鼎堂”。古文字學家商承祚說:“真正能將甲骨文字作為歷史材料加以全面地、深入細致地研究,得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科學結論的,當首推郭沫若。”
在研究歷史人物時,郭沫若從大節上權其輕重,看他對當時的人民有無貢獻,對整個民族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有無貢獻。因此,他為一些長期被損的、被貶的歷史人物正名,正是他把書讀活的典型事例。
在郭沫若的世界里,有心讀書,就要用眼睛觀察,用腦子思考,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寫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背面所隱藏的內容。如此,閱讀的過程就成了享受的過程,人既可以通過閱讀陶冶自己的情操,又可以通過閱讀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高爾基說:“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是的,把書讀活,生命會變得通透,生活會有更多的樂趣。一個人全身心投入一本書的樣子,往往是這個人最美好的樣子。郭沫若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