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抽屜里是否還保存著淘汰的手機,柜子角落的舊電腦是否閑置已久?近年來,電子垃圾回收問題持續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難點。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總量為5 360萬噸,5年內增加21%,預計2030年將達到7 400萬噸,但其中只有不到20%的電子垃圾被正規回收處理,其他要么被填埋,要么被非法傾倒或燒毀,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無論從環保或經濟角度來看,電子垃圾的回收處理都具有積極作用,既降低了提取、開采原材料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又能帶來巨大的潛在經濟效益。
通常來說,回收電子產品后的第一步是手動分揀,工人要根據電子垃圾的類型和型號將其分類,而后將能正常工作的部分分離出來重新使用或作為單獨的部件出售。剩下的電子垃圾被扔進一臺巨大的機器中切成小塊。但在此之前,電子垃圾還要經過一個“去制造”的過程,旨在清除電子設備中潛在的危險材料,比如復印機中極易燃燒的、爆炸的調色劑。電子垃圾被切碎后,將根據金屬具有的物理或化學特性進行提取,這也是電子垃圾回收的主要經濟效益所在。由于剩下的部分幾乎都是非磁性材料,此時就要使用水進一步分離,密度相對較低的材料(主要是塑料)可隨水沖走,其他材料(如玻璃)則將沉到水底。
處理技術是影響電子垃圾回收效果的關鍵,涵蓋多種創新方法和工藝:一是物理分離技術,包括粉碎、分選和磁力分離等,目前已有研究人員改進了磁性分離技術,更容易在電子垃圾分類過程中將非磁性材料與磁性材料分開,提高電子垃圾的處置效率;二是化學處理技術,如酸浸、電解和生物冶煉,用于提取電子垃圾中的金、銀和銅等貴金屬;三是熱化學處理技術,如焚燒和熱解,通過高溫處理,將有機物質轉化為可回收的能源和材料;四是生物技術,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從電子垃圾中回收金屬,這種方法環保且成本較低,比如芬蘭已研制出一款由蘑菇制成的生物過濾器,能回收電子垃圾中80%的黃金;五是制造前技術,主要指在產品設計階段考慮易回收和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如使用可降解的電路板和無毒材料等。
據報道,美國開發出一種硅膠電路板,可溶解在水中;英國一家企業以天然纖維和其他可生物降解成分,研發出能在熱水中分解的電路板,可以快速分離出元器件,便于回收使用,且剩余部分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目前,電子垃圾的處理尚未達到高精尖的程度,很多較為先進的、有效的技術仍停留在實驗室內,難以進行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