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蟲子,人們總會聯想到它們可怕的外形,以及被它們蜇刺后的痛癢,便“敬而遠之”起來。不過,在先秦時期,人們與昆蟲的關系非常親密,可以說《詩經》就是一部昆蟲史,里面出現的昆蟲有26種。有趣的是,這些昆蟲還常常出現在美人的臉上。
《詩經·衛風·碩人》中寫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首詩描寫的是齊莊公的女兒莊姜出嫁時的美貌,精心刻畫了莊姜高貴的、美麗的形象。詩中出現了三個小昆蟲:蝤蠐、螓、蛾。
蝤蠐,是天牛的幼蟲,它們喜歡居住在桑樹以及果樹的樹木枝干中,以此為食。現在很多人認為,蝤蠐是害蟲。不過,古人認為,蝤蠐是黃白色的,顏色貼近美人白皙的皮膚,它的身體呈長圓筒形,非常豐潤光滑,用蝤蠐來形容美人脖頸的修長與潔白再合適不過了。徐鼎在《毛詩名物圖解》中對《詩經》注釋0/F5zUI+RYFO7gjqF+/ePCL8IfY5gxvkWsSdVzpinWQ=:“蝤蠐,桑蟲也,桑質柔、腴白,蝤蠐食桑之腴,故色白而體柔。” 自《詩經》開始,蝤蠐頸的說法廣為流傳,直到清朝,孫枝蔚作《貞女詩》:“芙蓉為女顏,蝤蠐為女領。不如古松栢,為女性所秉。”
螓是蟬的一種,它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額頭非常寬廣,甚至與身體同寬,《詩經》中正是用它這個特點來比喻美人的額頭。在我國古人的審美中,一向講究寬額廣頤。什么是寬額廣頤呢?就是額頭方正,臉頰寬大,也就是現代網絡所說的“國泰民安”的面相,象征雍容的、大氣的美。據史書記載,盛唐時期的武則天、太平公主等都是寬額廣頤的美人。
蛾指的是蠶蛾,它又是怎么跟美人的眉毛聯系起來的呢?蠶蛾的觸須不但細長而彎曲,而且具有對稱美,似觸須這樣的眉毛放在美人臉上,更增添了許多風姿。后來,文中常用來形容漂亮女子的詞語“娥眉”也與 “蛾眉”通用。當然,蠶蛾之美不僅僅在觸須,在盛唐時期,女子的妝容中出現了蛾翅眉。這種眉形短闊,末端上揚,仿佛蠶蛾展翅欲飛,有一種濃艷和張揚之美,讓盛唐時期的女子呈現出不一樣的精神風貌——耀眼與自信。唐朝詩人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也云“新桂如蛾眉”。
蟲蟲于飛,從古到今,人們對昆蟲都抱有特別的情感,一直到現代,昆蟲都沒有完全告別美人的臉龐,臥蠶眼這個響亮的名字登場了。這里所說的臥蠶眼是現代人們對漂亮眼睛的稱呼,有些人的下眼瞼眼輪匝肌肥厚,在睫毛下邊緣有條四到七毫米的隆起,在微笑時它會收縮,笑起來特別明顯,就連眼神也變得更可愛,而它的形狀正如一條蠶寶睡臥在睫毛下。這條“蠶”受到很多愛美人士的青睞,就算沒有先天生成的,很多人也會通過妝造的方式在眼瞼下方畫一條“蠶”。
由此可見,人們通過小昆蟲塑造出美人生動的形象,仿佛在傾聽昆蟲講述著的一個個獨特故事。一直以來,昆蟲都是我們親密無間的伙伴,曾幾何時,蜜蜂在花園里嗡嗡采蜜,知了在枝頭鳴叫,蟋蟀在秋夜里歌唱……只是,如今隨著高樓林立,我們與昆蟲的“友誼”也漸行漸遠,只有在古人的詩歌和遙遠的記憶里才能找到一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