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借天象喻人事的傳統。從象征異族入侵的天狼星到寓意長命百歲的老人星,絕大多數在古人眼中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星星,在古詩歌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詩人杜甫在謫遷華州后偶遇少年知交,久別重逢之際感慨萬千,就借著“天各一方”的參星、商星寫下了后世廣為傳頌的《贈衛八處士》。三國時期的曹植也曾在《與吳季重書》中表達過類似的情誼,“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美好共處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與朋友的闊別就像參星、商星一樣有著重重隔閡。
其實,“參商不相見”的意象在日常用語中留下了不少痕跡,無論是表示人分離不得見面的憂慮“參商之虞”,還是形容親友隔絕的“參商之闊”,參、商兩兄弟互不對付的“光輝形象”早已在大眾心中根深蒂固。這樣的沖突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有沒有和解的方法呢?
要想解開參、商軌跡之謎,首先要了解這兩顆星星。《豳風·七月》中的名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描寫的正是商星在農歷七月的活動。在古代,它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大火星。那時生產力落后,沒有精準的計時工具,智慧的先人就想到通過觀星來計算農時的好方法。天文學研究表明,除太陽以外的恒星,每天都會比前一天早升起四分鐘,所以在不同季節,大火星的位置變化是比較明顯的,而這正是古人的天然時鐘和日歷。
“參”在古漢語中可以充當數詞,和“三”同義,“參星”和“參宿”的命名也與之有關。在北半球晴朗的冬季夜晚,天空中會出現一條明亮的“三星腰帶”,周圍還規律地分布著四顆亮星,這七顆星星共同構成了大名鼎鼎的獵戶座主體。由于獵戶座形狀獨特(宛如站立的獵人)且十分耀眼,所以向來擔任著冬季夜空的主角。但“人紅是非多”,這些星星中有關“參”字的指代一直有所爭議,不過人們一般認為指的是“參三星”,即那條醒目的“獵戶腰帶”。
接下來要研究“參”和“商”的相對位置關系了。我們知道,地球無時無刻不在做自轉運動,同時繞著太陽公轉。除太陽以外的恒星因為距離實在太遠,在太陽系視角下基本可以看作是靜止不動的。但地球上的人類是很難感知到自身運動的,根據運動的相對性,我們反而會認為所有的恒星都在天空中自東向西旋轉,旋轉軸與地球自轉軸重合(這里要除去受到公轉相對性影響的太陽)。知名度超高的北極星恰好處在這條旋轉軸上,因此成為整片星空的“王者”——在地球人眼中,每天晚上所有的星星都會繞著北極星旋轉,形成“眾星拱北辰”的盛大場面。
依據北極星的穩定性,古人將整個星空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其中的“四象”就是人們常說的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為了更好地理解它們的位置關系,大家不妨想象小時候玩過的折紙游戲“東南西北”,把四個紙片尖角交會的中心看作北極星,青龍在東,白虎在西,朱雀、玄武分列南北。因為商星位于心宿,屬于東方蒼龍七宿之一,而參宿三星所在的參宿正好包含在西方白虎七宿之中,所以它們只能遙遙相望了。你東升我西落,明日復明日,永遠不相聚。
不過任何事都有特殊情況,“參商永離”也不例外。天文學家指出,北極星在天空中的方位會隨著觀星地緯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參、商與地平線之間的相對位置也會同時改變。在一些低緯度地區,比如我國的海南省,在冬季拂曉時分,人們就有機會在地平線上的東西兩側同時看見參、商的身影。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浩瀚的星空寄托著無數來自人世間的期盼與憂愁,如果向來擦肩的參與商都有久別重逢的可能,希望你我那些征途漫長的夢想也能終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