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于9月8日全文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最新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31條減至29條,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同一天,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聯合發布《關于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
一些領域做“減法”的同時,另一些領域也在做“加法”,這也反映出當前我國擴大開放方面結構轉型的需求和主要方向。
制造業外資準入“清零”,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中國的制造業一直以一個持續穩定的速度縮減負面清單。從2017年至2021年,主管部門連續五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兩個清單的限制措施分別由93條、122條縮減至31條、27條,其中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領域限制措施已于2021年率先實現“清零”。
另一方面,制造業對外投資出現“退潮”,也是無法回避的全球趨勢。全球產業鏈重構背景下,外資對于投資海外制造業的顧慮明顯增多。出于大幅降低勞動力成本的考慮,“搬遷”到綜合成本更低的國家會成為跨國公司的重要考量。同時,在“逆全球化”背景下,發達經濟體制造業回流意愿增強。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在全球經濟走弱和跨境直接投資規模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FDI(外商直接投資)增速以及制造業占比,自2019年以后也出現回落。在此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外資?制造業外資負面清單“清零”是新一輪擴大開放必須邁出的第一步。
實際上,更具有“含金量”的是政策的“加法”。允許外商來華設立獨資醫院的消息一出來,立即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話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外商投資的醫療機構數量共有302家,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然而,與全國超過107萬個醫療衛生機構的總數相比,外商投資醫療機構所占市場份額仍然較小。這些機構主要以輕資產模式運營的診所和門診部為主(188家,占62.25%),而醫院數量相對較少(114家,占37.75%)。
盡管對外商設立獨資醫院,社會上有各種擔心,但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中國醫療界的一場主動變革。期待它能像當初引進特斯拉一樣,發揮“鲇魚效應”,促進市場競爭并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必須看到,服務業領域的外商投資,數量上已經占據了大頭,但在質量上并不高。《中國外商投資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保持相對平穩,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455.3億美元,占比為27.9%。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119.2億美元,占比為68.6%。數據顯示,近幾年,服務業FDI增長完全抵消了制造業FDI的下降,使我國FDI總體保持增長。但不能忽視的是,下一步開放的重點和難點仍然是服務業。以上海為首的自貿試驗區改革的一個重點內容就是服務業開放的先行先試,不過,從目前來看,一些自貿區在這方面都遇到了挑戰,進展比較緩慢。
在外商投資服務業開放方面,今年密集推出了多項開放試點。政府部門對于外資在新型現代服務業投資方面陸續出臺了多項新政策,包括有條件開放外資企業在電信領域申請資質(包括IDC、CDN、ISP、VPN等)、推動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醫療領域定點開放(干細胞等臨床試驗、外籍醫生診所、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深化跨境投融資外匯管理試點(本外幣一體化結算及資金池業務試點)、外資在開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及養老單位、開辦出境游旅行社等領域有限制開放,以及外資投資文娛領域(設立經營性演出場所,經營性演出中介機構、娛樂場所以及境外文藝表演團體、個人參加的營業性演出)的審批權下放至各個市級有關部門等。
今年以來,這種小步和多樣化的“加法”政策不斷在加快。正如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所言,將創新方式放寬服務業外資準入。
歷來我國開放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都不是保護出來的,而是憑借實力在競爭中獲得的。只有不斷創新方式,善于做“加法”,才能真正讓外資更好地發揮“鲇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