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事變后,黨中央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繼續領導新四軍開展敵后抗日斗爭。1941年2月1日、4月30日,黨中央、毛主席審時度勢,分別發出兩份電報,明確指出,“浙東,我們的力量素來薄弱,總指揮部應該增辟這一戰略基地,經過上海黨在該區域創立游擊根據地。”
在浙東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必須要有一支黨領導的能攻善戰的隊伍。江南區黨委在貫徹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時發現,滬寧鐵路以南的上海地區至杭州之間的一大塊區域內,當時只有浦東地區有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其他地區包括浙江的海北5縣,只有黨的秘密工作聯絡點。而浦東地區的抗日武裝,早在1940年夏就在“新江抗”領導下,抗日武裝的指揮員連柏生、王才林、林達等到“新江抗”接受培訓。這對浦東來說是歷史的機遇。從浦東到浙東三北地區(余姚北、慈溪北、鎮海北),需橫渡杭州灣,危險重重,不僅要克服難以預料的惡劣天氣,途中還會遇到日軍的巡邏艇以及海匪的搶掠。浦東淞滬支隊接到任務后,迅速研究南渡的方案。
1941年5月10日,第一批浦東南渡的抗日武裝部隊在南匯小洼港(今浦東新區書院鎮地區)啟航,由中共浦東工作委員會(簡稱“浦委”)領導下的淞滬游擊第五支隊的姜文光、朱人俠率領,抽調淞滬五支隊的一個班和我黨控制的偽十三師五十團三營九連的一個排,組成50余人的先遣隊南渡浙東,由浦東書院地區從事海運貿易的愛國實業人士黃矮弟,用“新得利”號高梢船護送,成功在浙東余姚北相公殿登陸。
南渡之后,浦委與淞滬支隊又連續安排6批浦東兒女南渡,至9月底,900多名指戰員成功南渡,來到浙東,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力量。1941年6月16日,第二批南渡部隊與第一批會合,兩天后,在余姚北的相公殿,成功地打響了浙東敵后抗戰的第一槍。
1942年6月20日,譚啟龍等新四軍指戰員與淞滬支隊支隊長連柏生等100余人一起,經浦東南渡浙東。7月28日,華中局決定組建中共浙東區委,譚啟龍任區委書記。8月,根據“灰色隱蔽”的方針,組建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而司令部下屬的第三、第四、第五3個支隊為主力部隊,支隊長都是南渡浙東的淞滬支隊指揮員。抗戰勝利時,浙東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
抗日烽火中浦東淞滬游擊隊的將士南渡浙東,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鑄就了一座豐碑,對浦東來說,也是紅色記憶中的一大亮點。感人至深的史實,是助推愛國主義教育的珍貴史料,是學習黨史軍史的鮮活教材。在當年南渡啟航地,黃矮弟外孫、企業家張斌,在廠區建起了“臨港記憶”紅色史料館,為傳承紅色基因再立新功。
(作者系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協原秘書長)
(責任編輯孫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