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我在南京六合區人武部擔任政委期間,曾隨南京警備區“革命印跡”尋訪組多次到竹鎮“新四軍第一派出所”尋訪。今年我作為六合區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參加江蘇省政法系統“75+尋找老政法精神”主題活動,再次走訪竹鎮派出所。
竹鎮位于六合西北部,地處江蘇六合與安徽天長、來安的兩省三縣交界處,與劉少奇領導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后為中共中央華中局)所在地和新四軍第五支隊(后為新四軍第二師)指揮部相距不遠。境內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山地,因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歷史上曾為軍事要地。
1939年7月1日,新四軍第五支隊在安徽省定遠縣藕塘鎮附近的安子集成立。不久,新四軍第五支隊第八團和第十五團,在羅炳輝司令員的率領下進駐六合縣竹鎮。從此,新四軍在六合一帶開始了為期數年的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10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軍法處”組建,主要任務是在軍隊內部進行肅反肅特,防止和打擊奸細敵探混入新四軍內部進行破壞活動。1940年3月至6月,淮南抗日根據地津浦路東、路西各縣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建立,同時,設立了專門保衛機構。路東各縣設軍法室,常布礎任六合縣軍法室主任。1940年9月下旬,軍法室改為公安分處,并逐步建立了偵察、審訊、秘書3個科,以及一個警衛隊和看守所。
1941年1月,以江北指揮部軍法處地方工作管理科為基礎,成立了淮南津浦路東聯防保安處。與此同時,路東各縣軍法室均改稱保安分處,常布礎任六合縣保安分處主任。縣保安分處具有捕、殺、押、罰等權力,是縣政權“三巨頭”之一。1942年11月,華中局在蘇北阜寧召開鋤保工作會議,決定為適應政權民主化與領導一元化的要求,把過去各根據地帶有軍隊性質、垂直領導的保安處改為公安局。明確規定公安局是抗日民主政權維持社會秩序的機關,隸屬各級抗日民主政府領導,定期向政府匯報工作。
1943年2月,津浦路東聯防保安處改稱為津浦路東專署公安局。與此同時,津浦路東撤銷8縣建制,成立盱嘉、天高、來六、東南4個辦事處,下設公安局。來(安)六(合)辦事處公安局設立在竹鎮中胡村的胡志鵬家中,這是六合縣歷史上最早成立的公安局,王凌青任首任局長。
1944年4月的一天,時任淮南津浦路東專署公安局審訊科科長洪沛霖,受新四軍津浦路東專署公安局局長林道生委托,來到竹鎮組建竹鎮派出所,并在竹鎮抗日民主政府附近的居民楊祿增家門口掛起了“來六辦事處公安局竹鎮派出所”的牌子,這是淮南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個公安派出所,也是新四軍第一個派出所。所長黃經農,副所長孫標,民警隊長朱德有。派出所在行政上是竹鎮市的下屬部門,業務上屬來六辦事處公安局領導,派出所配有兩個班的武裝人員,主要任務是鋤奸、懲匪、防特、保衛革命根據地。派出所人員都是新四軍戰士,接受新四軍領導,同時要協助地方政府維持社會治安,故稱為“派出所”,意為新四軍派出機構。竹鎮派出所亦是中國公安派出所的起源地。
日軍占領南京后,在六合縣設立了針對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日本特務機關。日軍的淮南憲兵大隊直屬日軍南京憲兵司令部管轄,主要活動范圍在六合、儀征、天長、來安等地,經常以三五塊大洋收買幫兇,派到抗日根據地進行破壞活動。駐揚州的日特機關將經過訓練的女特務陳來和及娼妓黃錫林派遣至六合,混入竹鎮市婦女抗日協會刺探情報。汪偽特工組織偽政治警衛總署設在南京城內,代號為“21號”(名稱源于該總署機關駐地門牌),特工人員主要在淮南津浦路東一帶活動,其偽行動縱隊、偽政治工作局經常在竹鎮一帶搞暗殺行動,專門捕殺新四軍民運工作人員,區、鄉、保長及抗日團體負責人。此外,國民黨軍韓德勤部也建立了特工隊、密工隊、突擊隊、行動隊等特務組織,派往淮南路東包括竹鎮一帶收集情報,搞暗殺活動。日、偽、頑特務組織在竹鎮一帶勢力交錯、活動頻繁,他們以公開的或者秘密的,直屬的或者委派的,偽化的(即實為頑特卻以偽特面目出現)或者土匪的形式出現,進行各種各樣的間諜破壞活動。為此,新四軍竹鎮派出所針對日、偽、頑挑釁和破壞活動進行打擊和斗爭。當地群眾也積極參與到打擊敵特活動之中,為派出所戰士偵查破案提供線索,許多化裝成小商小販的敵特分子無處遁形紛紛落網,竹鎮抗日游擊區的“定時炸彈”被全面清理。
派出所戰士不僅鋤奸反特,還要打仗。1944年12月22日,派出所接到“內線”王世隆情報,由日偽軍組成的一個營將于程橋換防。竹鎮派出所聯合新四軍來(安)六(合)支隊在羊山頭設下埋伏,斃傷俘虜偽軍約300人,繳獲曲射炮、輕重機槍、擲彈筒等20余件,受到了新四軍軍部通令嘉獎。憑此一役,“新四軍第一派出所”威名遠播。
當年派出所的新四軍戰士還留下不少軍民魚水情深的佳話。他們在竹鎮建立了“東西不還不走,水缸不滿不走,地不掃不走”的“三不走”規定,在嚴格執行部隊紀律規定的同時,還注重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1944年10月,日偽封鎖和持久的旱災,給根據地軍民造成了嚴重困難。當時,戰士曹康住在村民胡志鵬家中,發現年邁的胡志鵬孤身一人,貧病交加,眼看就要錯過播種的時節,農時不等人啊!正當胡志鵬一籌莫展的時候,曹康主動帶領王文飆、張永欄等戰士一起幫忙播種,使胡志鵬深受感動。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派出所”成為竹鎮派出所。干警繼承前輩革命傳統,在打擊匪盜、改造社會殘渣余孽、反投機倒把等方面積極工作,維護農村社會治安,維護基層社會穩定,支持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壯大與發展,使竹鎮一帶的社會面貌生機勃勃。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平息“毛人水怪”的社會影響。
當時,竹鎮地區流傳:每到晚上,就有一種全身長滿長毛的水怪從水里爬上岸來,不僅襲擊單身行人,還要吃小孩,鬧得人心惶惶。竹鎮派出所干警經過1個多月的蹲守,真的抓住一個“毛人水怪”。原來,此人是一個披著蓑衣、頭上戴著恐怖面具的國民黨特務,他故意散布謠言,制造恐慌,擾亂人心,破壞社會穩定。1954年1月10日,《新華日報》在第一版刊載了制造“六合毛人水怪”案件的反革命分子侯家彤被槍決的消息,并發表了題為《加強治安工作》的社論。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第一派出所”為農村改革保駕護航。
76歲的派出所第16任老所長米正才給我們介紹,1982年冬,竹鎮地區20余頭耕牛先后被盜,一時間老百姓人心惶惶,談“牛”色變。那個年代農村沒有機械,耕牛是農民春耕秋種的主要幫手,也是剛剛包產到戶莊稼人手中唯一值“大錢”的財產。民警接到報案后,發出誓言,如果來年開春還未找回耕牛,我們套犁為群眾耕田耙地!民警經測算,耕牛最快每小時行走不足6里路,作案人得手后必然沿著山路驅趕。后民警憑著路邊的牛糞痕跡來到了鄰省某地,終于找到了被盜耕牛的下落,一舉打掉了作案于蘇皖兩省的盜牛團伙。耕牛被盜系列案件告破后,老百姓們興高采烈地自發送來錦旗,上書“昔日新四軍第一所保家衛國,今朝竹鎮鄉派出所看家護院”。
現任派出所所長達超說:如今竹鎮派出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賡續和發揚“新四軍第一派出所”優良傳統,提出“糾紛不化解不走、隱患不排除不走、群眾不滿意不走”新的“三不走”目標,親民、為民、惠民。2017年夏一天的凌晨,天降暴雨,值班所長葛道余見狀心想,不好,竹鎮老街本就地勢低洼,可能會嚴重積水,危及百姓安全,他立即喊上所有民警往老街趕去。他們冒著暴雨,蹚過齊腰的水,推開一家孤寡老人的門,1米多深的水,老人站在水中吃力地護著家中的糧食。葛所長立即喊道:“老王,快跟我走!不安全!”老王死命地抱著糧食不想走,葛所長知道在這輩人心里糧食比命重要。他蹚過齊腰的積水靠近老人,“老王,新時代了,我們不會再挨餓了,跟我走吧!”說完,一把背起老人,以最快的速度向安全地帶轉移。那一夜,在老街,是艱難的一夜,也是溫暖感人的一夜,十幾名行動不便的老人最終被安全轉移。
在新時期,派出所干警不斷實踐新的“三不走”精神,近兩年共調解各類糾紛2000余起,成功率99.8%,排除各類安全隱患320多起,竹鎮的群眾安全感達99%以上,群眾對干警滿意度達98%以上,案件發生率在全市最低,使當地群眾真正具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任編輯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