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上“警世鐘”巍然高懸,丹東鴨綠江斷橋下橋墩彈痕累累,撫順雷鋒紀念館里《雷鋒日記》熠熠生輝……
作為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遼寧這片黑土地上,留下了諸多革命文物,分布著眾多革命遺址遺跡。近年來,遼寧省軍地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充分挖掘文物蘊含的紅色基因,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推動紅色資源開發利用融入文旅發展全局,并借此深化全民國防教育,激勵后人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2022年,軍地史料文物聯合挖掘整理合作指導意見在遼寧省委議軍會上討論并通過。2024年3月,遼寧省軍地聯合發文對革命文物征集保護工作流程進行規范。
“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歷史價值,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可以激發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信,凝聚強大精神力量。”遼寧省軍區領導介紹,隨著軍地聯合開展革命文物資源整合,當地逐步形成了全民國防教育與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5月10日,來自黑龍江省雞西市的民間收藏愛好者何先生,駕駛一輛裝載著珍貴歷史物件的面包車,歷時10余個小時抵達目的地——位于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49號的遼寧革命軍事館建設工作辦公室。
“這是東北抗聯戰士使用過的氈帽、水壺、靰鞡鞋……一共85件。”何先生將自己多年的收藏品交付給工作人員,鄭重地說,“我收集抗聯老物件30余年了,一直想為它們找一個更大的展示平臺。最近在網上看到你們征集革命文物的公告,就決定捐贈部分收藏品。”像何先生這樣來送革命文物的收藏愛好者不在少數。
遼寧革命軍事館籌建于2019年,擬于2027年底前為遼沈地區打造唯一一座傳承血脈基因、弘揚作風傳統的綜合性軍事場館。將散落各地的革命文物統籌收集整理,正是該館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那是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條件很艱苦,但當村民們知道志愿軍要修橋時,都積極捐獻家里的槽盆、舢板、麻繩等物件,幫助建成了這座浮橋……”“七一”前夕,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村民兵初智峰,來到村里的志愿軍過江浮橋遺址,為前來開展黨日活動的黨員干部講述村民踴躍支前的故事。
“自從浮橋遺址被定為省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每到節假日都有很多游客前來參觀。我是聽老一輩講抗美援朝故事長大的,現在我們村‘火’了,我想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初智峰介紹,他和村里3名民兵擔任義務宣講員,輪流為游客講解。
2010年,丹東市軍地聯合成立抗美援朝遺址考察組以來,對散落在境內的遺址進行尋訪考證,至今已確認500余處。這些新近確認的遺址遺跡和保護文物,背后的故事多鮮為人知。如何為文物“代言”,讓文物故事為更多人知曉?丹東軍分區建立民兵義務宣講員隊伍,向參觀者生動講述文物故事,弘揚革命精神。
如今,隨著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乘著紅色旅游的東風開展國防教育已成趨勢。其中,講解員作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作用尤為重要。丹東軍分區在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隊伍中編建了一支民兵分隊,定期組織集中學習軍政知識,持續建強民兵義務宣講員隊伍。錦州是遼沈戰役主戰場,紅色資源豐富,當地探索建立館校合作模式,29處革命紀念場館、紅色景區景點與32所中小學校聯合培養“小小講解員”。

此外,遼寧省軍區發動各軍分區(警備區)官兵、文職人員開展“一日講解員”活動,做好革命文物宣傳推介;動員全省老干部發揮“活歷史”“活教材”優勢,以親歷者視角講述紅色故事和革命事跡。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2024年1月23日,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內,沈陽警備區“紅色啟航”老干部宣講團成員鄔大為給每一名學生佩戴紅五星,和同學們一起唱響《紅星歌》。這是甘肅省文縣東壩中學30名學生,應邀來到沈陽開展紅色研學活動的難忘時刻。
這次研學活動在新年文旅市場取得“開門紅”,離不開軍地多家單位通力合作,從整體策劃、路線指導、宣傳報道等多方面統籌協調、分工落實。軍地合作效益凸顯,得益于沈陽市建立的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工作聯席會議機制。該機制的運行,有利于充分發揮12家有關部門的職能和優勢,解決了工作中存在的多頭管理、資源分散等問題。
當前,文旅品牌層出不窮,獨有的革命文物成為各地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的重要資源。為了高效發揮紅色資源教育功能,遼寧省按照“整體規劃、連片開發”的思路整合紅色資源,串聯革命文物、遺址遺跡形成紅色旅游線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遼寧省軍區指導各軍分區(警備區)利用協調軍地職能優勢,參與軍史挖掘、文物收集等,融入紅色文旅“大棋盤”,擴大國防教育影響力。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目前,《守望豐碑薪火相傳——遼寧“六地”紅色印記主題展》正在巡回展出,170余張珍貴照片、30余幅圖表、20余件實物展品,隨展覽走進黨政機關、學校與社區,不僅加深了觀眾對歷史的了解,還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愛國情懷和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在這片“天遼地寧”的廣闊天地,一幅由“革命文物+紅色旅游+國防教育”編織而成的立體圖景正徐徐展開。
(作者為媒體人)
實習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