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產業發展是基礎。隨著社會進入數字化時代,利用數字經濟滲透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鄉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關鍵途徑之一。數字經濟通過整合農業產業鏈,豐富農業產業功能,促進三產聯動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有效利用數字經濟優勢,打破過去的信息壁壘、縮短城鄉需求側和供給側距離,形成更為有效的資源配置,加快鄉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進程。
農業產業鏈合作模式。農業產業鏈的建設有助于形成農業產業集群、推動農業集約化發展,目前部分地區在開展三產聯動發展時,會加強產業集群之間的合作,使農業產業延伸到銷售、專業培養機構、輔助產品制造等方面,構建相互聯結的共生體。對于畜牧業、乳業產業突出的內蒙古,目前已經形成了專業化、市場化的組織,實現了小農牧戶和農牧企業的銜接,讓更多農牧民能夠獲得產業鏈條上的經濟收益。
農業多功能拓展模式。農業產業的建設能夠實現對當地文化的塑造,從教育、審美方面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從而提高當地的思想底蘊,推動農業文化的傳承。農業作為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合理開展農業產業建設,也有助于改善當地生活環境、防治自然災害。比如內蒙古在開展農業產業建設的過程中,在保障食品供應的同時,開展文化、生態方面的建設,通過推動企業構建文化、生態產業聯合體,開展旅游項目,有效促進了當地三產的融合發展。
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產業鏈包括農產品研發、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品牌建設、服務等多個環節,產業鏈建設中,需要實現產業鏈各主體之間的有效關聯和銜接,確保不同層級產業的配套和協同發展。在數字經濟模式下,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流被打通,農產品的全產業鏈關聯性明顯增強,農產品的初級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之間可以快速完成溝通,利用大數據平臺,可以獲得農產品產量、市場價格、需求等數據,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和信息不對稱,并有效控制交易成本。
由于數字化支持下獲取信息的成本明顯降低,產業內的經營主體也能快速對整個行業的狀況做出精準判斷,制定最為優化的戰略,從而降低經營主體的決策成本。很多農業產業經營主體也在數字經濟的支持下擺脫了過去粗放、小規模、低效率的經營模式,開始朝著精細化、專業化、規模化、高效率的模式轉變,充分融入到市場競爭中,開始向產業鏈的下游環節延伸。
實現農業的不同功能。一是農業經濟功能。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實現農業經濟功能是其根本,數字經濟讓農業產業獲得大量全新機遇,有助于生產端更加準確地把握農產品的品質,推動農業產業效益增長。同時,農業設施的應用、智慧農業模式的引進也豐富了農業產業的形態,讓農業經濟功能得到拓展。
二是農業生態功能。在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中,農業對生態環境有著嚴重的依賴,部分地區不合理的開墾、化肥使用也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依靠數字經濟的驅動,農業生產端可以更科學地規劃農產品的產量,并根據當地土壤、水資源狀況確定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避免盲目生產和錯誤投入,最大程度降低農產品種植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三是農業文化功能。依托互聯網、數字平臺,可以給休閑農業提供豐富的傳播渠道和交流平臺,農業產業的經營者除銷售農產品外,還能向公眾分享具有特色的鄉村生活、田間野趣,大數據平臺可以向特定受眾推廣,對外推廣鄉村文化,吸引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和旅游服務,發揮農業的文化功能。
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金融支持是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之一,能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促進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聯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需要使用資金引進專業流水線設備、聘請專業人才、購置先進數字化設備,部分企業由于資金約束容易錯過市場關鍵期。隨著金融服務的數字化,金融行業可以更充分地了解農業企業的發展前景、市場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資金問題。
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慢。很多地方農村目前存在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生產規模不匹配、不協調的問題,缺少精深加工,導致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數量較少,影響鄉村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由于冷藏、保鮮設備及相關加工設備引入速度較慢,導致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損耗較大,很難保證農副產品的品質,也不利于產業之間的有效聯動。
股份制合作社較少。推動三產有效、可持續聯動發展,需要以各方利益得到保障為前提,但是由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很低,多數農民和企業簽訂的訂單缺少法律約束力,會存在較高風險。最直接的情況在于股份制合作社等密集型利益聯結機制缺失,影響了企業和農民之間的深度合作,導致雙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人才資源短缺。三產聯動發展需要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環保人員、金融服務人員的參與,相關人員要根據鄉村產業發展的需求提供對應的服務。目前鄉村普遍存在人才不足的情況,難以滿足不同層級產業發展的需求,導致技術應用、環境治理等方面不完善。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依靠數字經濟的支持可以完善資源調配,實現地區之間的產業聯動,有效提升整個產業鏈的價值。為此,地區之間應加強交流、合作,結合地區產業特色,構建人才、技術交流模式,共同建設基礎設施,開展相關技能培訓,強化企業合作,形成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效應,使資源可以在區域之間快速、合理地流動,實現產業的融合發展。
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需要在各類農產品加工、運輸、儲存等環節創建農民合作社,實現農產品的增值服務。在與企業合作時,利用合作社建立股份制合作模式,明確各方義務、權利,滿足合作各方的利益需求。政府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推動關鍵資源要素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集中,并嚴格監管農田、牧場流轉,明確訂單、合同的履約要求,形成健全的風險防范機制。
完善人才隊伍建設。應面向鄉村產業建立數字化人才政策,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給以工資、福利待遇、晉升方面的優待,要構建科學的激勵機制體系和人才晉升渠道,讓人才擁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比如對回鄉人才給以優厚待遇,提供數字化科研資金,構建人才發展的長效機制。同時,要培養面向數字經濟的職業農民,組織對農民進行市場營銷、數字技術操作培訓,讓高素質農民有效利用各類技術、理解數字經濟下的產業合作機制,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聯動。
[本文系“數字經濟賦能黃河流域(包頭段)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NJSY2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