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計算機、互聯網、通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革命催生了數字經濟。目前,數字技術正廣泛應用于現代經濟活動中,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經濟結構加速轉變,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驅動力。對于中國來說,數字經濟既是經濟轉型增長的新變量,也是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藍海。高質量發展要求持續提高產業與技術發展層級,提升人們消費品質與生活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數字經濟以其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貫穿到經濟發展的各領域,通過數字技術與不同行業結合,形成一種高度結合的網絡化結構,以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進而降低運行成本。數字經濟同樣也會形成新的商業模式,意味著市場中會有更多不同的行業參與,既保持了行業的競爭優勢、提升了整體資源利用效率,又帶來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2023年以來,德州市深入貫徹落實山東省加快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數字強省建設工作推進會、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雙輪齊驅,加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數字經濟,已取得顯著成效。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一是網絡建設日趨完善。“千兆城市”建設成果不斷深化,5G“雙百行動”扎實開展,5G基站建設納入市掛圖作戰。截至目前,德州市累計建成5G基站1.1萬個,超高速光纖網絡10Gpon(吉胖)端口6.43萬個,千兆光纖接入能力覆蓋率超過300%,重點場所5G網絡通達率100%,5G用戶占比近50%,互聯網協議第6版活躍用戶近400萬。二是存算能力不斷提高。魯北大數據中心入選全國一體化大數據山東云中心省會經濟圈區域分中心,預計年底前投入運營;環境治理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注冊量解析量超過40億;數據存儲標準機架7782個,同比增長37.3%,與國家超算濟南中心開展戰略合作,存算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
產業數字化深入推進。一是數實融合不斷深入,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全省創新首發數字經濟“用云量”指標體系,2023年用云量同比增長61%;在全省率先采用“一月一行業”形式舉辦數字化轉型現場會,已成功舉辦紡織、化工、食品、裝備等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現場會。征集場景需求31項,優秀數字產品、服務方案供給21項,新增省級數字經濟園區4個。二是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不斷健全。深化與騰訊云、忽米網、浪潮云州等國家級雙跨平臺合作,深耕“上云”沃土,與浪潮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數實融合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成立德州市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培育本土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以奧鏈、易罐為代表的本土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培育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9個,推動1.1萬余家企業“上云上平臺”。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比不高。近年來,德州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收入與濟南、青島、煙臺等先進地區相比差距明顯。從行業分布來看,德州市數字產業較為傳統,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占比超70%,而軟件開發、互聯網信息服務新興行業營業收入占比不足3%。從市場主體角度看,德州市數字經濟企業占比不高,眾多中小企業仍處于產業鏈低端。
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發展不充分。目前,德州市制造業整體數字化水平較低,數字化轉型程度參差不齊,企業對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認知不夠等原因導致中小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強,數字化轉型內生動力不足。同時,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有效服務供應商不足,在技術層面不能有效滿足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數字經濟發展要素投入不高。德州市數字經濟人才智力資源稀缺,特別是中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匱乏。特別在科技創新領域,缺少有影響力的知名高等院校和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創新載體的支撐引領作用不足。
強化人才支撐,增強全民數字化素養。數字人才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構建數字化教育平臺,并對其不斷進行完善,不斷強化數字型人才教育,積極培養交叉型學科人才。高效引入新型人才,加速聘請數字經濟領域的技術領軍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激勵數字經濟領域企事業采用掛職兼職、技術咨詢、周末工程師、特崗特聘等形式引進緊缺高層次人才。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面向數字經濟相關專業,邀請國內外知名專業機構開展數字經濟相關培訓。加快構建培養機制,促進人才從數字研究型—數字應用型—數字操作型等的轉變。
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夯實發展基礎。提檔升級網絡基礎設施,加速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高層次創建新網絡、新技術、新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體系建設,謀劃構建德州工業互聯網平臺“1+N 體系”,加快建設德州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構建多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搭建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區域、特定工業場景的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引導產業園區創建數字化建設標準體系,統籌推進5G、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產業園區建立數字化管理服務平臺,實現軟硬件一體化。致力探求產業園區數據大腦建設,運用數字技術提高園區運行管理、產業服務和運營決策能力,賦能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在工業互聯網、智慧農業、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重點領域打造創新應用試點示范,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
保障數字經濟生態環境安全性與可靠性。由于數字經濟涉及內容具有較高的深度,在包含交易驗證、數據共享、數據傳輸、通信網絡等參與主體的同時,還包括數據自身的可信性水平。需對數字身份體系、傳輸、發送、共享應用等安全標準和應用環境進行全面部署,進而實現產業互聯網安全體系的有效銜接,通過對現代化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進行充分利用,積極構建起可信度高的計算機和數字交易環境,使數字生態持續健康運行。
推進數產融合,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一二三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滲透交融,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各個行業之間的數據共享,提升數據的規范性和有效性水平,確保該平臺上的數據可以有效流動,使數字平臺的綜合產能得到增強。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數字農業新體系。推動服務業數字化發展,加速數字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交融滲透,加快創育新模式、新業態。著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緊緊圍繞“541”產業體系,推進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及裝備在關鍵環節的深度應用,針對重點領域,結合行業基礎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集中力量加快推動裝備升級、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園區上線步伐,促進工廠聯網化、產線數智化。加快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經營管理等各環節的融合應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科教產深度融合,強化平臺搭建,組織企業走出去“高校行”、請進來“專家行”、面對面對接會等活動,搭建企業、高校院所線上線下協作平臺,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