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美麗中國》圍繞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點領域,從思想之美、民生之美、綠色發展之美、自然之美、生態善治之美、生態人文之美、文明智慧之美等方面,以講故事的形式,全景式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產生的原創性思想,開展的變革性實踐,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這本書注重述論結合,用心用情講清楚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實踐奇跡背后的道理、學理、哲理,可作為廣大讀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參考書。

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會議上指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堅持不懈地推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陳迎研究員、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巢清塵主任與人民日報出版社共同策劃編寫《碳達峰、碳中和100問》,通過問答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闡明碳達峰、碳中和的一些核心和關鍵問題,旨在面向全社會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認識。全書涵蓋“達峰、中和”的目標意義、科學內涵、政策行動和公眾參與等內容,對于理解氣候變化,應對科學問題,采取切實路徑和行動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值得細讀的佳作。

當今世界正迎來一場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大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今后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
《“雙碳”目標與綠色低碳發展十四講》聚焦綠色低碳發展轉型,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出發點,總述“雙碳”目標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接著分十三講將“雙碳”目標與能源轉型、產業發展、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生態環境保護、企業應對、綠色交通體系等具體工作相結合,既厘清讀者對相關概念的認識誤區,又分析“雙碳”目標下行業、領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圍繞實踐,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措施、辦法,有助于加強對“雙碳”基礎知識、實現路徑和工作要求的學習,進一步助力推動綠色發展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當前是我國經濟社會加快恢復發展的關鍵時期,主動探索新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引領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健康發展方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做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工作,是新時期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賦予金融體系的光榮使命和重要任務。在此背景下,金融業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有無經驗可以借鑒?如何更好地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金融科技可以發揮怎樣的價值?《綠色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一書精選學術、金融機構以及科技企業10余位專家學者的研究心得,為廣大讀者在綠色金融如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這一重大問題上提供借鑒、思考。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猛,內涵進一步擴展。興業碳金融研究院課題組繼續深耕記錄國內國際在推進碳中和過程中政策、產業、金融等領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剖析其機理和發展趨勢。
《創新與實踐: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藍皮書》緊密圍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立足“五篇大文章”,對2023年的國際國內綠色發展與綠色金融領域發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和金融市場進行了全面記錄與剖析。該書聚焦我國綠色金融產業發展,分為國內國際政策趨勢、重點領域與產業、金融市場等三大部分,兼顧金融研究、能源研究與產業研究,在厘清國內外綠色發展形勢后,引入作為綠色產業風向標的興業綠色產業景氣指數(GPI),既為當下提供參考,亦為未來提供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