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紅色資源,打造精品陳列,弘揚革命文化,發揮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是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之一,本文以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尋找救星——海南少數民族革命斗爭史展》為例,通過展覽內容分析和重點文物介紹,探討博物館在發揮革命文物價值,弘揚革命斗爭精神方面的積極作用。
展覽的由來
2023年是白沙起義80周年,為進一步弘揚革命斗爭精神和紅色文化,發揮革命文物作用,追尋革命先輩的腳步,助力海南省自由貿易港建設,自當年4月起,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將2021年開幕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專題展覽《尋找救星——海南少數民族革命斗爭史展》改造升級為基本展覽。改造后的展覽共展出70件(套)實物和80余幅歷史圖片,真實呈現了海南黎族、苗族人民在面對日軍侵略和國民黨壓迫的情況下,為爭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斗爭的艱苦歷史:抗日戰爭時期,瓊崖的國民黨不僅消極抗戰,龜縮在五指山地區,還殘酷盤剝、掠奪和肆意殺戮黎族、苗族人民。在這個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廣大的黎族、苗族人民在黎族首領王國興、王玉錦等人的領導下,在1943年8月12日這一天發動了一場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起義活動。起義持續了半個多月,雖因國民黨瘋狂反撲、鎮壓而以失敗告終,但是它影響了整個五指山地區,沉重動搖了國民黨在當地的統治。現在讓我們通過這次展覽和文物回望那場不平凡的斗爭,向英勇無畏的先輩們致敬。
展覽的文本內容
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瓊島星火”。用“馬克思主義傳入瓊島”“陵水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瓊崖抗戰”三個單元介紹了“五四運動”后,瓊崖社會和早期革命狀況?!拔逅倪\動”后,馬克思主義傳入瓊島,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喚醒了瓊崖人員的覺醒,群眾運動興起。1926年6月,中國共產黨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正式成立瓊崖地委,掀起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1927年6月,瓊崖地委改為瓊崖特委。11月初,召開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武裝暴動,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武裝割據,各地縣蘇維埃政府先后成立。1928年8月,瓊崖蘇維埃政府在樂會四區宣告成立,海南第一次土地革命達到高潮。抗日戰爭爆發后,人民群眾又在瓊崖特委領導下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第二部分“白沙起義”。共分為“國民黨敗北五指山”“醞釀起義”“揭竿而起”“轉戰鸚哥嶺什寒山”四個單元,講述了1939年2月日寇入侵海南后,國民黨軍隊潰退到五指山地區,大肆掠奪和屠殺,激起了黎族、苗族人民的仇恨,1943年8月,王國興、王玉錦等人領導白沙、牙叉等地黎族苗族群眾舉行武裝起義,為爭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斗爭的歷史。即便遭到國民黨軍隊的殘酷鎮壓,被迫撤退到鸚哥嶺、什寒山,黎族、苗族人民依然堅持為民族解放而英勇斗爭。
第三部分“尋找出路”。這一部分用“什乒會議”“尋找紅軍”“歃血結盟”“六芹山會盟”四個單元講述了白沙起義隊伍陷入絕境時,1943年10月,王國興召集各村寨的黎族首領在什乒村共商對策,做出尋找紅軍的正確決定,后與紅軍歃血為盟,主動接受黨的領導,使白沙起義發生了質的變化,翻開了海南少數民族同胞自覺爭取民族解放的新篇章,也開啟了瓊崖各民族團結奮斗的新紀元,推開了瓊崖縱隊進入五指山地區的大門。
第四部分“解放瓊島”。以“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據地”“迎接渡海大軍”兩個單元展示了1947年—1948年,瓊崖縱隊相繼解放白沙、保亭、樂東3個縣,白、保、樂解放區連成一片,正式形成五指山革命根據地。1950年3月至4月,海南島戰役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在瓊崖縱隊和瓊崖人民有力配合下,渡海野戰軍成功登陸海南島,歷時半個月戰斗,于1950年5月1日取得了解放海南島的偉大勝利,掀開了海南歷史嶄新的一頁。
展覽的文物介紹
在海南少數民族同胞爭取民族解放的這場起義活動中,起義者們使用的是木棒、鐵矛、弓弩和粉槍等簡陋的武器,如今,這些武器部分被收藏在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館,80年過去了,這些文物依然在訴說著使用者們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斗爭決心,現在讓我們通過幾件很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故事,感悟先烈斗爭的不易。
粉槍。(如圖1所示)在白沙起義者使用過的武器中,粉槍是他們使用的最好武器。這些粉槍又叫火藥槍,既是黎、苗族人民日常使用的狩獵工具,也是保衛自身的防衛武器,是黎、苗族成年男子必備的物品之一。粉槍主要由鐵質槍管和木質槍把組成,槍支長度在100~140厘米不等,槍口口徑通常為2~3厘米。粉槍使用原理是通過扣動扳機擊發火藥燃燒,由此產生的推力射出鐵砂打擊敵人。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收藏的這些粉槍中,有些扳機已損壞,有些只剩鐵槍管,銹跡斑斑。如今,它們仍可讓人聯想起當年起義者們不怕犧牲,同敵人生死搏斗的場面。
牛角火藥筒。(如圖2所示)這件牛角火藥筒是王玉錦在白沙起義活動中使用過的。牛角火藥筒整體呈彎牙形,上細下寬,腰部刻一扁狀系耳。通長26.3厘米,底徑7.4厘米,底部由動物皮包裹封口,皮套有破損,口徑2.2厘米,配有10.4厘米長的竹塞。黎族、苗族同胞制作火藥需要用到的硫黃和硝主要從漢族地區購入,制作方法在《海南島苗族社會調查》一書有記載:火藥用硝與硫黃混合制成。制法:配的分量沒有一定,據了解,一片硝配三兩硫黃、四兩木炭。先將硝及木炭舂成粉用飯湯攪勻,干后再加以硫黃舂勻,曬干便成火藥。黎、苗族同胞善于利用牛角,既可以拿來裝置火藥等東西,也可以做成牛角號來互相聯絡,是生產和生活中常見的物品。
荔枝木炮。(如圖3所示)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展廳中展出另一件跟白沙起義相關的展品,它就是仿制的荔枝木炮,一種同樣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土炮。在《白沙文史》中記載了荔枝木炮的制作過程和使用方法:先把荔枝格木的外表修成圓形,然后用鋸將它鋸成兩邊,各挖成豬槽形狀,殼厚3厘米,挖好后將它合回,用鐵線分三節縛緊,再用泥土涂上合口處,防止漏氣,頭鉆開一小孔為插導火線。木炮制成后,裝進火藥1市斤,犁頭生鐵碎片1千克,然后用一塊大石頭墊著,上面再壓著大石頭,炮口對準敵人。待敵人靠近炮火范圍便立馬開炮,隨著炮聲散飛出去的是犁頭生鐵等碎片,殺傷面不小,可讓敵人四散逃跑。由于荔枝木炮終究是木制的,有些只能開第一次火,因為導火線小孔已經被火燒得擴大,炮管內部被燒得很薄,不能再使用。
白沙起義活動最初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是,由于起義者手中大多是屬于傳統的冷兵器,熱兵器的只有簡陋的粉槍和荔枝炮,火力也遠遠不及國民黨反動派手中的機槍和手榴彈。
1949年王國興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簽到卡。(如圖4所示)瓊崖軍民的英勇斗爭,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評價和關懷,1949年7月,瓊崖縱隊副司令員馬白山、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副主任王國興代表瓊崖軍民前往北平參加9月即將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商建國大計。這件長18厘米,寬10厘米的會議代表簽到卡,代表著中央對黎族人民革命貢獻的肯定。會上,王國興代表瓊崖少數民族作了發言,并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1949年周恩來贈送王國興的水煙筒。水煙筒高28.3厘米,底徑8厘米,重621克,由水罐、吸管、煙筒及挑針等部分組成,水罐上刻有歲寒三友花鳥圖案,蓋里刻有“廣州大新路恒益造”字樣。在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瓊崖代表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周恩來副主席說:海南人民堅持了23年紅旗不倒,黎族人民斗爭很堅決,對革命貢獻很大。當得知王國興有抽水煙的習慣后,周恩來副主席特意贈送給王國興這個水煙筒。
白沙起義是一場黎族、苗族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正義斗爭,它動搖了國民黨頑固派在五指山地區的統治,對瓊崖特委創建五指山中心根據地,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起了巨大作用,既繼承和發揚了黎苗族人民敢于反抗強暴爭取民族自由的精神,也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是取得民族解放的正確道路。
如今,海南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應珍視瓊崖革命印記,吸取瓊崖革命經驗,牢記瓊崖革命初心,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用好紅色資源,發揮革命文物價值,弘揚革命斗爭精神,為高質量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貢獻文博力量。
(作者單位:海南省民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