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安丹霞地貌以其獨特的赤壁丹崖、鮮明的“頂平、身陡、麓緩”特征聞名,源于中生代白堊紀時期豐富的紅層沉積,記錄著地球演變的悠久歷史。當前,遠安丹霞地貌處于中青年期,其形態在流水侵蝕、風化剝蝕及重力崩塌等多重自然力量的作用下不斷演變,展現了大自然的動態美。文章深入探討湖北遠安丹霞地貌的顯著特征及其地質演化過程,旨在為地質學、旅游學等領域提供重要參考。
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地貌景觀,從巍峨壯麗的山脈到廣袤無垠的平原,從浩瀚無邊的沙漠到碧波蕩漾的湖泊,每一處都承載著大自然的滄桑巨變。在這些地貌類型中,丹霞地貌以其獨特的色彩、形態和地質價值,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自然遺產中的瑰寶。
丹霞地貌概述
丹霞地貌,特指那些由陸相紅色砂礫巖構成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其不僅展現了自然力量的鬼斧神工,還蘊含著豐富的地質信息和生態價值。
丹霞地貌,這一名稱源自中國,是指以陸相紅色砂礫巖為主要成分,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如流水侵蝕、風化剝蝕、重力崩塌等,形成的一系列具有陡崖坡特征的地貌類型。其色彩鮮艷、形態萬千,如同夕陽映照下的彩霞,故得名“丹霞”。
在分布特征上,丹霞地貌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尤其是在東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地區,如廣東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龍虎山、湖北的遠安等地,都是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丹霞地貌在全球范圍內也有分布,如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但中國的丹霞地貌無論在數量、種類還是景觀價值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丹霞地貌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地質信息和科研價值。它記錄了地球歷史的變遷,見證了自然力量的偉大,是研究地質構造、氣候變化、生物演化等領域的重要載體。同時,丹霞地貌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觀光游覽,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研究區域地質背景
湖北遠安縣,坐落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東北,地處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遠安縣的地質構造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其地層發育齊全,從古老的前寒武系到較為年輕的中生界侏羅系,依次排列,無一缺失。在漫長的地球地質演化歷程中,遠安縣歷經了多階段的構造活動,鑄就了其當前錯綜復雜且多變的地質構造面貌。
從大地構造位置來看,遠安縣位于揚子地塊北緣,處于淮陽山字型西翼反射弧脊柱與黃陵背斜東翼的交匯處,同時受到江漢平原沉降帶次一級構造——遠安地塹的影響。這一特殊的大地構造位置,使得遠安縣成為地質構造活動的熱點地區,地殼運動頻繁,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及構造變形等地質現象屢見不鮮。
在地質構造上,遠安縣主要表現為一系列褶皺、斷裂及斷層的發育。其中,褶皺構造以背斜和向斜為主,這些褶皺的形成與區域性的擠壓應力密切相關。斷裂構造則更為復雜,包括正斷層、逆斷層及平移斷層等多種類型,它們不僅切割了地層,還控制了區域內巖漿活動、礦產資源的分布以及地貌形態的發育。遠安縣西部,因地殼的掀斜與間歇性隆升,塑造了層巒疊嶂、峻嶺連綿的地貌奇觀。中部區域則展現出破碎斷裂的景象,地塹自北向南蜿蜒穿越,形成了河谷平原與沖積壟崗交織的地貌特色。至于東部,受凹陷帶影響,逐漸沉降,地貌呈現為波浪狀起伏、丘陵崗地連綿不絕的景致。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地勢遞減趨勢,為區域內水系的自然發育創造了優越條件。
此外,遠安縣還是國家級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境內分布著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不僅種類繁多,而且保存完好,為研究地質歷史、生物演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尤其是奧陶紀、三疊紀等時期的化石發現,更是揭示了遠安縣在地質歷史時期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遠安丹霞地貌特征
遠安丹霞地貌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中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壯麗景象。這種地貌以赤壁丹崖為主要特征,巖石顏色鮮艷,以紅色為主,形態各異,形成了獨特的地質景觀。在陽光照射下,丹霞地貌更顯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丹霞地貌最為顯著的特征在于其獨特的紅色赤壁丹崖,這些巖壁通常展現出陡峭的垂直面,色彩鮮艷且持久,主要由于富含鐵氧化物的紅色砂礫巖經風化剝蝕后顯露而出。巖壁形態多樣,既有筆直如削的直立面,也有因構造作用而形成的復雜褶皺和紋理,體現了地質作用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丹霞地貌的坡面組合往往呈現出“頂平、身陡、麓緩”的特點。山頂區域相對平坦,往往由于長期的風化侵蝕作用,巖石碎片被剝離,形成了較為開闊的平臺。而山坡部分則陡峭異常,這是由于巖層的垂直節理和軟弱層帶在流水侵蝕下易于形成垂直的溝谷和峭壁。坡麓區域則相對平緩,是由于流水攜帶的碎屑物質在此堆積,減緩了坡度,形成了緩沖地帶。
此外,丹霞地貌中廣泛分布著形態各異的自然景觀,如山峰、石柱、石堡等。這些景觀的形成與地質構造、巖性差異及外動力作用密切相關,它們以獨特的形態和分布特征,展現了丹霞地貌的多樣性和美學價值,為遠安丹霞地貌增添了無限的魅力。
遠安丹霞地貌類型豐富多樣,主要包括丹霞丘陵、石峰、石堡、石柱等正地貌,以及凹槽、洞穴、巷谷、峽谷等負地貌。其中,丹霞丘陵主要由紅色砂巖和礫巖組成,地形起伏和緩,溝谷縱橫交錯。石峰是丹霞地貌中最為壯觀的景觀之一,通常由單獨的巖石或巖石群組成,形態各異,高聳入云。石堡是由多個石峰相互連接而形成的封閉或半封閉地形,其內部可能包含有洞穴、巷谷等景觀。石柱是較為常見的景觀之一,通常由垂直節理發育的巖石在風化侵蝕作用下形成,形態挺拔而奇特。這些地貌類型相互交織,構成了溪谷切割環繞的簇群式丹霞峰叢地貌,使得遠安丹霞地貌在視覺上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
遠安丹霞地貌演化過程
?遠安丹霞地貌的演化,是一個復雜而精彩的地質歷史過程。?從大約6億年前的震旦紀末至4.2億年前的志留紀,遠安地區經歷了一次完整的海侵至海退的過程。?大約4.2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至2.6億年前的二疊紀晚世早期,?遠安所在區域再次經歷了海侵。?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形成了淺海盆地。?而在大約2.5億至0.7億年前的中生代,主要是陸與陸碰撞的造山過程。?遠安縣丹霞地貌正是形成于距今約2.3億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到白堊紀期間,這一時期正是地殼活動頻繁、地質構造復雜的階段。紅色陸相碎屑巖,主要由赤紅色砂巖、礫巖等巖石組成,在這一時期沉積形成。
羅鏡灘組(K2l)、紅花套組(K2h)與跑馬崗組(K2p),是構成遠安丹霞地貌的主要地層單元。羅鏡灘組主要由灰紅、紫紅、灰色厚層至塊狀礫巖組成,夾有粉砂巖。巖性變化不大,但厚度自西向東逐漸變薄,實測厚度可達1037米。底部以灰紅色礫巖及磚紅色粗砂巖互層的出現與下伏地層五龍組相區分;頂部則以紅花套組底部棕黃、鮮紅色厚層細砂巖的出現為分界標志。紅花套組主要由磚紅色、棕紅色塊狀細砂巖夾礫巖、粉砂巖和泥巖組成,總厚度約1000米。該組巖石顏色鮮艷,是構成遠安丹霞地貌主體景觀的重要巖組之一。在某些地區,如黃家陡坡,紅花套組頂部還夾有厚約20米的杏仁狀、氣孔狀玄武巖。跑馬崗組主要由棕紅色泥巖夾灰綠色砂巖及粉砂巖與紫紅色、棕紅色泥巖與灰綠色、灰黃色中厚層狀粉砂巖及砂巖互層組成。跑馬崗組巖石相對較為軟弱,易受侵蝕和風化,在地貌上多表現為低矮的丘陵和溝谷。這些地層單元的共同作用,為丹霞地貌的發育奠定了地質基礎。
第一階段:地層形成與褶皺。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對遠安縣地區的地質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強烈的地殼擠壓與抬升作用導致遠安縣部分紅色地層發生了傾斜與舒緩褶皺變形。這些地層主要包括了中生代三疊紀至白堊紀時期沉積的紅色砂巖、礫巖等,它們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復雜多變的褶皺構造。隨著地層的逐漸抬升,紅色盆地逐漸轉變為一個相對高起的區域,形成了有利于水流侵蝕的外流區。這一階段的地殼運動為丹霞地貌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與構造基礎。
第二階段:流水侵蝕與巷谷形成。抬升后的盆地中部成為低洼處,流水開始在此匯集,沿著巖層的垂直節理進行侵蝕。這些節理是巖石中天然存在的薄弱面,流水通過其進行定向侵蝕,逐漸形成了兩壁陡峭、深邃的溝谷,即巷谷。巷谷的形成標志著丹霞地貌初步形態的塑造,其形態、規模和分布均受到巖性、構造和水文等多種因素的共同控制。
第三階段:崩積物堆積與緩坡形成。在持續的流水侵蝕過程中,部分巖石因無法承受外力的作用而發生崩塌,形成了大量的崩積物。這些崩積物在流水搬運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會在山腳處堆積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堆。隨著崩積物的不斷積累,崩積錐逐漸向上增長,同時下部基巖在重力作用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形,形成了與崩積錐傾斜方向相一致的緩坡。這一階段的演化不僅豐富了丹霞地貌的坡面形態,還使得地貌結構更加復雜多樣,為后續的地貌發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四階段:崖壁后退與地貌成型。隨著時間的推移,山崖表面的巖石長期受到風化、重力崩塌、溶蝕和侵蝕等外動力的作用,導致崖壁不斷后退。風化作用通過物理和化學過程逐漸瓦解巖石結構,使其變得松散易碎;重力崩塌則在重力作用下,使得崖壁上的大塊巖石脫離母體,轟然墜下,形成陡峭的崖壁和崩積物;溶蝕作用則在有水參與的情況下,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解,進一步塑造地貌形態;而侵蝕作用,尤其是流水的侵蝕,更是不斷沖刷著崖壁,加速其后退過程。據科學估算,丹霞崖壁在這種持續的外動力作用下,大約每一萬年會后退一米。隨著崖壁的不斷后退,山頂面的范圍逐漸縮小,原本平坦或微有起伏的頂部逐漸暴露出來,形成了形態各異的石峰、石墻等地貌景觀。
當前,遠安縣的丹霞地貌總體上尚處于中青年期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在鳴鳳山、金家灣、鹿苑寺等地表現尤為突出。
文章通過對遠安縣丹霞地貌的研究,系統闡述了其獨特的地貌特征及演化歷程。遠安丹霞地貌以其鮮明的色彩、陡峭的崖壁和豐富的形態,展現了自然力量的鬼斧神工,為地質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文章研究不僅豐富了丹霞地貌的理論體系,也為區域地質、地貌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作者單位:湖北省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