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人機已成為戰場上不可或缺的新型作戰力量。無人機在情報收集、戰場態勢感知、目標跟蹤和打擊等軍事行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昆蟲大小的微型偵察無人機,到翼展數十米的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無人機衍生出適合不同作戰需求的多種型號。無人機“個頭”大小有別,其內部構造復雜,集飛控、導航、通信等多個領域高精尖技術于一身。無人機有著獨特優勢——憑借零人員傷亡、非接觸、可遠程作戰等特點,實現偵察監視、精準打擊、集群突防等作戰功能。
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曾出動“瑞安-147”無人機完成了1600多次偵察任務,拍攝了大量照片。自此,無人機正式登上戰爭舞臺。這一時期,無人機裝備的是膠卷相機,要回收沖洗才能得到圖像,偵察效果很差。隨著電子、光電和通信技術的進步,紅外攝像頭、雷達等設備應用到了軍工領域,無人機偵察實現了畫面實時傳輸,作戰效能明顯提升。
原本用于偵察的“捕食者”無人機,加裝“地獄火”導彈后,便有了鋒利的“獠牙”,在阿富汗戰場上多次精準摧毀塔利班重要目標,標志著無人機發展進入“察打一體”的新階段。
“察打一體”無人機具有航時長、掛載能力強、打擊精確、可全天候飛行等優點,但其研制難度大,出動和維護成本高。因此,一些國家另辟蹊徑,在物美價廉的小型無人機上下功夫。小型無人機從低空來襲,數量龐大,猶如蜂群,傳統防空體系很難應對。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助攻下,無人機“蜂群戰術”應運而生。“蜂群戰術”已成為現代空戰的新戰法,無人機也從初期支援保障轉向執行精確打擊、壓制摧毀等作戰任務,化身“戰場多面手”。
隨著新材料應用和電池技術取得突破,高空將成為軍用無人機展現實力的新舞臺。英國“西風”太陽能動力無人機的飛行高度可達20000米,創造了高空持續飛行14天的紀錄,實現了“登高望遠”的目標。應用于戰場后,它能夠長時間守在目標區域上空進行偵察監視,讓對手難以遁形。
采用隱身結構設計的無人機可以大幅降低被雷達等探測設備發現的概率,為完成抵近偵察、穿透性進攻等作戰任務提供有力支撐。俄羅斯“獵人-B”無人機,試飛成功后,又經過一系列改進、優化,可以更加輕松地突破敵方嚴密的防護網,隱蔽潛入敵方防線,摧毀敵方防御系統。
未來無人機集群作戰將在新技術加持下衍生出新的戰術打法。英國一家公司研發出可攜帶多種載荷的無人機“蜂群”系統。該系統可同時指揮控制20架無人機,執行誘敵欺騙、態勢感知、后勤補給、爆炸物探測與處置等任務。
美國則推出了無人貨運直升機。該機采用雙旋翼交錯布局,最大載荷2.7噸,航程500千米,用GPS導航,可在夜間、山地、高原等環境中執行戰場運輸任務。阿富汗戰爭期間,無人貨運直升機飛行時間超過500小時,轉運貨物數百噸。
以色列研發了“空中騾子”垂直起降貨運無人機。該無人機構型奇特,機身裝有2個涵道風扇,可以讓無人機垂直起降,尾部安裝2個涵道風扇,為無人機提供水平推力。其速度可達每小時180千米,能在50千米作戰半徑中每架次運送500千克貨物,甚至可用于空中后送、轉運傷員。
貨運無人機不需要座艙、增壓艙以及其他生命維持保障系統,在降低制造和維護成本的同時,機艙可留出更多空間來裝載、運輸貨物,容積利用率較高。無人機對制造材料的要求也不高。例如“寂靜之箭”滑翔無人機,機體采用較為廉價的三合板制造,不僅成本低,研制生產周期也較短。
一旦解決了高度自動控制化這一難題,軍用貨運無人機就能按照指令或程序連續高效地運輸貨物。在山地、高原、高寒、復雜氣象等惡劣環境,甚至在核生化污染區域,它照樣能完成補給保障任務,無需像有人機那樣要考慮飛行員的生理、心理承受力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