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5月中旬,中國境內共有 6833家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中大致分為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在豐富的品類中有一類十分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建在高校里的博物館。
1901年的《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中有這么一句話“俟建造學堂規模大備后,應添設藏書樓、博物院各一所,以資考證而廣見聞?!本湍荏w現出在創辦山東大學之時就有相關的想法。再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沈從文在訪問山東大學時提出“歷史教學要有文物說話”,自此山東大學開始征集并收藏文物。
山東大學在濟南和青島兩地設館,其中青島分館于2016年9月竣工落成,建筑面積4.08萬平方米,它是目前國內最早一批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高校博物館,擁有全國高校博物館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館舍。館內展示的藏品主要包括校史、文物、現代書畫和動植物標本,其中最具特色的展品就是考古出土的文物。
山東大學(青島)博物館中的文韻齊魯考古文物展分為五大單元:啟明、大東、天下、物化、山大考古,這些單元以齊魯文明史為主線,以山大考古學科對中華文明史的貢獻為輔線。

山東大學考古學科淵源源自1928年吳金鼎先生調查龍山鎮城子崖遺址起,1972年成立的山大考古學科到現在為止已經走過五十余載春秋。目前,山東大學博物館有國家一級文物20件、二級文物94件、三級文物242件(套)。四萬多件文物和標本,絕大部分是考古專業以及生物專業師生在教學實踐中發掘出土的成果,少量來自捐贈以及其他渠道。其中出土了6000年前的青島相關遺址的文物,讓這座城市的土地深度富有歷史的深厚底蘊。
即墨的北阡遺址就是本地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段的文明代表,2007年至2013年,山大師生先后在此進行四次發掘,發現圍溝、廣場、房址及墓葬等古代遺存。其中發現房址90座、中心廣場2個、墓葬196座以及數量龐大的動物遺骸,初步統計有27萬余件,其中以海生的貝類居多,據此可推測出早些年間這里人們的生活方式。

而青島的瑯琊臺遺址山東大學也進行了調查,瑯琊臺遺址是山東地區為數不多的和秦、漢皇帝巡視活動有關的遺跡,對秦、漢皇帝巡視的歷史研究和秦、漢皇家建筑學的研究,以及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研究均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
山東發掘的月莊遺址、焦家遺址、大辛莊遺址、仙人臺遺址等均有代表性的文物出土,印證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人們可以從石器、陶器、銅器到玉器感受不同時期人類歷史文明演化的歷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造就了山東這個文物富集之地,時代的發展造就了獨屬于這片土地的齊魯文化。

結合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博物展覽來看,能夠很好的證明齊魯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性,從早期一萬多年前的文化史到五千年前的文明史,從聚落到古國再到帝國。
而山東大學博物館的建設目的不僅是為了服務教學,更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精神家園的需要。正所謂一所大學,育一方人才,一個場館,惠一方百姓,大學里的博物館也是一所大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