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水彩之路漫長而曲折。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期間學畫八年,此后擱筆近三十年,于2009年重啟,并與攝影、書法一起研習至今。我個人天性散漫,喜歡無拘無束閑云野鶴式的生活方式,常通過旅行,閱讀,藝術創作游于物外,按自己心性探求一層層的未知。先以攝影和文字記錄生活及旅途見聞,后用繪畫表達心聲。我自小愛幻想,向往遠方,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注定是人生中的一個個驛站。細究生命中發生的每件事,背后都存在必然與偶然的某種關聯。我從小調皮搗蛋,打架斗毆,不服管教,但是當中學期間被一幅歐州城堡和康斯特布爾的干草車的水彩風景畫吸引后,就變成一個好學生了。從那時開始拿起了畫筆。叔本華曾說,每當遠航歸來,總有故事可說。就業后條件改善,一有機會就到江南古鎮采風,如同鄰里串門,早上乘飛機去,晚飯回家吃。或者,在淀山湖水系的某個小鎮橋頭的茶樓,喝壺茶待兩個小時,聽聽雨,坐坐船,天黑前趕到上海虹橋乘機回家。隨著時間推移,更大更美的世界在我的眼前展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了“走遍全國”的計劃。我常常泡在北京三聯書店查資料,編攻略,然后說走就走,四川、貴州、重慶、廣西、云南、湖南、海南以及中國西部地區幾乎走遍。在游走的同時,一幅幅照片和小幅水彩應運而生。


畫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偏愛寫意性質鮮明的小幅水彩,它快速、鮮活、省事、聚氣。它具有“窯變”的偶然性和爆發力,總給人出乎意料的驚喜。一幅作品的優劣不取決于畫幅的大小,而在于它的神韻與格調。往后的日子里,不間斷地穿梭于歐洲,北非、印度、東南亞一些國度,遂完成了系列作品。榮格說: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性格。歐洲令我神往。歐洲是一本大書、厚書,也是一幅畫卷,需用一生細細品讀。歐洲給我的藝術啟蒙,包括哲學、文學、音樂、繪畫,在我成長過程中不斷產生作用,使我的審美取向和性格特質產生了根本變化。對前往歐洲旅行寫生的欲望日益增強。2013年開始了歐洲之行,一路走一路畫,但旅行寫生多是浮光掠影,畫法草草不夠深入,所以大多數作品要回工作室完成。一般來說,要有現場小稿或寫生半成品,配上照片,形成深刻的記憶才成。旅歐寫生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圓了我兒時的夢想,一次次心靈與情境的對話,想象模擬的畫面一幅幅地展現,常常使我情不自禁,突發靈感,半夜爬起來畫畫,行走時也心摹手追,忘乎所以。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水彩乃舶來品,作畫時還需加入我們自己的傳統、技術和意識,中西貫通,在世界水彩文化的圈子里,應該有自己的符號。用心畫的東西才可能打動人。自己需保持激情,繼續成長,勤勉學習,保持藝事長盛不衰,從而得到旅行和繪畫帶來的雙重快樂。



梁修熙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青島攝影家協會原副主席。結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生班。梁修熙藝術活動涉獵攝影、書法、水彩、油畫、集郵及其他藝術門類,攝影作品先后在國內、韓國、美國等舉辦過大型個展和聯展;書法作品在北京和多個省、市舉辦過聯展,出版過多部水彩作品專集;繪畫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擱筆,2008年重新啟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