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在農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和應有之義。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以數字化轉型驅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成為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將數字技術嵌入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及產業體系,能夠賦能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決策高效化、產業融合深度化,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內生發展動力以及農業經營決策效率,推動農業產業體系優化和產業融合。為加快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大數字技術投入力度來促進農業數字化轉型,激活農業經營市場活力來夯實農業經營體系基礎,最后要強化數字技術賦能效應,推動產業深化融合發展。
關鍵詞:數字技術 農業數字化 農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式已經發生了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轉變,進而有效推動了社會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經濟社會各部門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因此,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升,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主題。我國“十四五”規劃就曾提出,要加快農業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而農業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性支柱,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也成為滿足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舉措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下,我國農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糧食產量再創新高,202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13908.2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夯實了基礎。然而,在水資源稀缺、農業環境污染、資源環境約束、耕地地力下降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等一系列現實背景下,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農產品提質增效的生產要素出現瓶頸制約,導致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生產效率不高、產業競爭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挑戰,難以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生產技術與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以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日益成熟,并逐步滲透到“三農”領域,以數字化轉型驅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數字技術在農業發展場景中的應用,能夠推動農業由傳統發展方式向知識和技術創新型發展方式轉變,有助于優化農業產業體系,并實現農業產業智能化、農業經營體系高效化。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生產力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鑒于此,以數字技術賦能農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在農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和應有之義。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要把確保糧食、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高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和時代要求,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提高農業經營者素質和農業生產效率,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力,從而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數字技術賦能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也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農業生產體系、農業經營體系以及農業產業體系作為農業發展的三大體系,也成為數字技術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載體和有效路徑。將數字技術嵌入農業生產體系、農業經營體系以及農業產業體系,能夠賦能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決策高效化、產業融合深度化,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和內生發展動力,提高農業經營決策效率,推動農業產業體系優化和產業融合,進而助力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數字技術嵌入農業生產體系,賦能農業生產智能化
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的構建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陸續出臺,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造升級,農業物質技術裝備不斷增強,生產手段相對落后、依靠資源要素投入增加驅動農業發展的傳統模式逐步向依靠科技進步和知識要素投入提高驅動發展的現代模式轉變,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夯實了基礎。但是,目前來看,我國農業中低產田占比仍然較大,農業的碎片式生產和分散化經營問題依舊突出,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加上農業生產面臨著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困難重重。先進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決定著農業現代化進程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將先進數字生產技術和手段相結合,并嵌入農業生產體系,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現代化、綠色化,能夠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業內生發展動力,助力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將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數字化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能夠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流轉等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發展智慧農業,增強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其次,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要素融合,通過技術變革來創新農業生產要素、農業生產工具和農業生產過程,催生出土壤檢測技術、自動化灌溉技術、機器人驅蟲技術等新型農業技術,使農業生產轉變為數智化的現代生產方式,進而不斷解放農業生產力,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品質。最后,數字技術可以通過龐大的網絡體系和軟件技術,因地制宜地實現農業化學投入品用量把控和減量技術甄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進而緩解農業生產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提升農業生產的綠色化水平。
(二)數字技術嵌入農業經營體系,賦能經營決策高效化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組織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用來解決“誰來種地”以及“如何種地”問題的關鍵,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實現農業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化、智能化轉變,還依靠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精準培育。近年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隨著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完成而不斷涌現,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廣農業新技術、催生農業發展新模式、開拓農業新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傳統農業生產經營的小規模化、分散化、細碎化等導致農業小生產和大市場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制約著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通過精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使其熟練地將數字技術與農業經營相結合,推動農業經營體系高效運行。此外,將數字技術嵌入農業經營體系以及農業經營決策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經營決策速度,保障農業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實時化與高效化,進而實現農業經營體系的高效化。
首先,通過數字技術可以搭建農業培訓平臺,根據不同新型經營主體實際需求,因材施教開發多形式、多內容、高質量的遠程培訓課程,有效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知識水平和決策分析能力,幫助農業經營主體將農業技術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經營之中。其次,數字技術可以通過大數據、網絡系統等有效激活農業要素流動,通過搭建數字信息決策系統對海量農業數據進行搜集與精準判別,為農業經營主體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提供要素條件和機制保障,有效提升經營體系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組織化水平。最后,具有便捷性、實時性和科學性等優勢的數字技術可以將最新市場波動情況、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等信息進行系統化整合,并及時傳遞給農業經營主體,幫助農業經營主體有效規避自身農業經營風險,并提高農業經濟收益。
(三)數字技術嵌入農業產業體系,賦能產業融合深度化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作為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抓手,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以及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基本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但是,我國農業產業體系還存在著一些弊端,如種養業結合不緊密、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較弱、鄉村旅游資源挖掘不夠充分等現狀難以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數字技術嵌入農業產業體系,能夠拓寬和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實現農業產業融合深度化和產業體系優化,進而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數字管控、數字作業、數字管理等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應用于農業產業領域,使之貫穿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增強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鏈的結合程度,使得產業之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進而推動第一和第二、第三產業之間深度融合,通過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和資源集聚效應,實現農業產業更大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有利于加快集社會化生產、集約化生產、專業化生產為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形成,形成農業從生產到流通、交易、加工、服務等各個環節互動互通互融的發展新格局,暢通產業鏈的生產端、流通端及消費端,在促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的同時增強農業產業體系韌性,全面提升農業產業體系的協調能力與生產能力,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功能。
(一)加大數字技術投入力度,促進農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已經成為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要加大數字技術投入力度,促進農業的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持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強化農業生產數字基礎設施升級所需資金保障。通過專項財政補貼或免息貸款等方式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完善農村地區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移動寬帶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數字技術將農業生產領域的傳統配套設施改造升級為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不斷縮小農業發展的“數字鴻溝”,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水平,通過農業數字化轉型助力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增收。另一方面,要加大涉農數字技術研發力度和技術推廣力度,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擴散效應。鼓勵農業科技相關科研院所、企業、高校等科研力量之間互動協作,助推集成技術應用研發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保證科技成果在農業領域應用的先進性和科學性,進而推動農業發展動能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生產體系高質量發展。此外,要注意到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之間農業資源稟賦條件、地域特征、經濟發展狀況、發展政策等各有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應充分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各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數字技術賦能規劃,創新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形式和業態,推動農業整體的高質量協調發展。
(二)激活農業經營市場活力,夯實農業經營體系基礎

農業經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營經濟效益,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經營體系。將數字技術嵌入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能夠提升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有助于促進農業經營體系高質量發展。因此,要夯實數字技術賦能高質量農業經營體系基礎,激活農業經營市場活力,不斷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數字素養和技能水平,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經營體系保障。首先,提高農業經營主體數字素養和技能,打造高水平數字人才隊伍。一方面,鼓勵職業高校、培訓機構等社會各界面向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開展數字知識與技能的宣傳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公共數字資源開放水平,培養一批能夠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數字人才隊伍。鼓勵社會各界應向農戶、家庭農場、涉農企業人員等傳授數字技術相關基礎知識,開展多形式的數字化設備應用等數字技術業務培訓工作,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數字化人力資本。農業經營主體數字化人力資本的提高,將進一步提升其數字技術認知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應用能力,為數字技術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好農業數字化人才引進工作,地方政府應制定并完善適合當地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相關優秀人才返鄉投身于農業發展事業,進而加強農村地區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農業生產新理念、新思維、新方略的形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其次,加大農業經營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破解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相關政策鼓勵、吸引和引導社會資本在農業領域投資,拓寬數字技術多元融資渠道,降低農業經營領域的融資成本,進而通過提升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可獲得性來有效緩解其融資困難問題。
(三)強化數字技術賦能效應,推動產業深化融合發展
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產業體系能夠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加快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產業體系關系到到農產品供給能力、農產品流通速度和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等問題,因此,要持續提高數字技術對農業產業體系的嵌入度,強化數字技術對農業融合發展的賦能效應,拓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新空間,從而為推動產業深化融合發展提供動力。一方面,將數字技術深度嵌入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過程中,促進數字技術與傳統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應用,通過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來打造農業新產業和新業態,進而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以高質量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充分運用數字技術的信息匹配機制和數據分析機制,實現農業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強化數字技術對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環節的支撐,保障數字技術嵌入農業產業鏈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通過完善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字網絡、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嵌入深度,依托數字技術整合不同產業的要素資源,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以技術滲透促進產業結構轉型與產業融合,拓展農業的生產、休閑、旅游、文化等多種功能,推動農業向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等延伸,有效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的連接,進而延長農業產業鏈,創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方式,推動產業深化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夏顯力,陳哲,張慧利,等.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賦能與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 2019, (12): 2-15.
[2].陳毅輝,洪碧云.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2, (02): 105-109.
[3].劉濤,李繼霞,霍靜娟.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空格局與影響因素[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10):1-8.
[4].富新梅.數字技術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研究[J].西南金融, 2023, (07): 81-93.
[5].柯雨欣,王之禹.數字技術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未來展望——以東北三省為例[J].價格理論與實踐, 2022, (05): 194-196+208.
[6].魯釗陽,杜雨潼.數字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證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 2022, 36 (11): 3-14.
[7].侯明利,郝新哲.數字技術如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基于要素流動的中介效應與產業結構轉型的調節效應[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 50 (06): 21-28.
[8].張志新,李成,靳玥.數字技術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基于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分析框架[J].宏觀經濟管理, 2022, (03): 63-69.
[9].楊建利,鄭文凌,邢嬌陽,等.數字技術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 2021, (07): 81-90+104.
[10].羅千峰,趙奇鋒,張利庠.數字技術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增效機制與實現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 2022, 44 (07): 49-56.
[11].張金肖.數字經濟賦能農戶生計韌性提升的路徑探究[J].當代農村財經,2024(01):40-43.
[12].余小燕.數字經濟與城鄉收入差距:“數字紅利”還是“數字鴻溝”[J].商業研究,2022,(05):123-131.
[13].張金肖.數字普惠金融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機理與路徑[J].當代農村財經,2024(03):11-15.
[14].劉學俠,陳傳龍.數字技術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2,(12):57-65.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工程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