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年2月,新華社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引起社會強烈反響。通訊寫道:“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著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的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這正是那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戰天斗地、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寫照。
在那一段困難的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仍在一些重要領域取得一定進展。比如,國防科技和航天技術取得顯著的進展。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浩渺星空,唱響“東方紅”;1975年11月26日,中國成功發射一顆返回式遙感人造地球衛星,之后按計劃順利回收,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后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再如,我國對外工作打開新局。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后中美雙方經過會談,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兩國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1972年9月,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應邀訪問中國,談判并解決中日邦交正常化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我國同40多個亞非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形成一個更大范圍的建交高潮。
時間來到1977年,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秩序開始走上正常軌道。尤其是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這兩件大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人才迅速成為社會風尚,這激發了知識分子心念國事的情懷與擔當。
1977年,南京的夏天酷熱難耐。在醫院陪護妻子的胡福明,趁著晚上的時間在醫院的走廊查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等著作,把涉及真理標準的語錄都整理出來,尋找論據,構思提綱。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刊登了胡福明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5月11日,《光明日報》公開發表了該文章。文章引經據典,科學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論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普遍性,在干部和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很快,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迅速在全黨全社會展開。這場在新中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思想解放運動,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性影響。
正確的思想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便迅速匯聚成前進的洪流,變成不可阻擋的磅礴力量。民有所呼,黨有所應。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為開辟新時期新道路發出了宣言書。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
1979年1月,《人民日報》先后報道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等地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情況,肯定了以安徽小崗村為代表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農業改革。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首次打破多年來把包產到戶等同于分田單干和資本主義的觀念,肯定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沒有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1982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后,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推廣開來。與此同時,在城市里,圍繞擴大國營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實行工業生產經濟責任制、發展多種經濟形式等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在局部領域內開始探索。
在新的經濟政策的指引下,集體經濟、個體經濟有了新的發展,還出現了全民、集體和個體聯營共同發展的新經濟形式。伴隨著“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實施,到1981年底,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如期完成,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階段。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而彼時全球經濟正快速增長,和平與發展成為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愿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需要調整產業結構、開辟新興市場,這就為第三世界國家引進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提供了良好契機。
1978年7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習仲勛來到廣東省寶安縣(今深圳市)考察調研。當看到一街之隔的香港車水馬龍、熱鬧繁華,而聽聞寶安人民“四季常青,沒有菜吃;靠著江河湖海,沒有魚吃”時,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1979年4月,習仲勛向黨中央提出了創辦貿易合作區的建議,他指出“廣東鄰近港澳,華僑眾多,應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并“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先走一步,放手干”。這個想法得到了鄧小平的贊同。經過慎重考慮,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給予更多的自主權,擴大對外貿易,同時決定在深圳、珠海劃出部分地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中國的經濟特區正式誕生,成為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開路先鋒。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大會開幕詞中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大會確定了到20世紀末我國經濟建設的目標,提出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黨的十二大精神的指引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了全新局面。1982年12月,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施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不斷加強立法工作,努力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邁上新臺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把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并強調“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1986年,“七五”計劃獲批通過,在工農業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城鄉居民實際消費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讓人鼓舞的奮斗目標??平涛男l等領域的改革也提上日程,“863計劃”等重大科技計劃不僅使科技事業得到快速發展,而且對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1984年,中國體育代表團在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金牌“零的突破”,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以“五講四美三熱愛”為代表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有效抵制了腐朽思想的侵蝕,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各個領域涌現出一大批時代楷模,在改革創新中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基本完成外交政策的調整,中國外交顯示出向全方位發展的新特點。這一時期,在穩定中美關系的同時,我國逐步實現了中蘇關系正?;?。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持續健康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進一步鞏固。我國還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在國際事務中積極發揮作用,擴大了國際影響力。
綜合國力提升后,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也提上新的日程。1982年1月,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他進一步提出解決臺灣問題的六條方針。之后,中英、中葡分別開展了關于和平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的談判,最終確定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時間,中華民族洗刷了近代以來的百年恥辱。
1987年10月,深秋的北京,清風陣陣,近2000名來自全國各條戰線、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代表走進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進行了總結和理論概括,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進一步明確了各項改革任務,并對黨的建設作出新的部署。大會還首次完整表述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p>
黨的十三大以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對外開放朝著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不斷邁進。后來,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了嚴峻考驗,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向前的信心。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五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