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經過一幢幢大同小異的居民樓,每當望著窗口四角的天空,我常常想,在一片片鋼筋水泥叢林里,有多少相似的人,在相似的商品房里,過著相似的生活?
對現代都市人而言,居住空間日漸工業化、標準化和模板化,人們買房時的選項也十分有限,諸如面積、套型、樓層、電梯、停車位、區位交通以及配套設施等。奮斗了多少年,卻發現按揭的房子只是一個“生活的容器”,而非靈魂的歸宿。
回望古人,他們對于居住的理解遠比我們深刻。
他們認為,人與自然應當和諧共生,住宅不僅是一個物質空間,也是一個與自然、與宇宙相連的精神空間。《黃帝宅經》記載:“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边@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古人的居住理念。
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智慧的,就是天井。天井可以有效引入自然光和自然風,讓居住者感受到自然的氣息。天井還能促進室內空氣流通,有助于調節室內溫度。在夏季,通過在天井中設置安裝水池,利用蒸發作用可以降低室內溫度。到了冬季,天井作為一個開放的“暖氣片”,利用太陽能來提高室內溫度,天井是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氣候的有效工具。

天井還是一個雨水收集系統,能夠高效利用雨水資源。在天井種上樹木,可以為庭院增添別樣的韻致,隨時感受四季的更迭和自然的恩賜。天井作為家庭的公共空間,有助于增強各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鞏固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你看,貌似簡單的天井真是咫尺之間別有洞天?!耙蕴鞛橹鳎匀藶榭停舷缕涞?,通于天地”,把天、地、人、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特別是要把自己“融”進去,以此表達自己的審美觀念和精神追求。反觀現在的住宅,多是主人適應房子,而房子除了功能,很難找到什么值得說道的了。
再看看現在的家具。小時候的農村,木匠是被請到家里來制作家具的,主人每天還要好酒好菜伺候著。木匠中的高手被稱為“雕花匠”,沒有十年八年的功夫,很難成為優秀的雕花匠。他們擅長雕刻“花板”,相當于在木頭上作畫,這是一種技術含量極高的活兒,所以很受人尊重,工價也最高。那時的床不僅是為了滿足睡眠的需求,也體現出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雕花匠會根據主人的要求,耗費大量精力,雕刻出各種吉祥圖案,如牡丹象征富貴美滿,喜鵲代表喜慶吉祥,蝙蝠寓意福運臨門等,這些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少F的是,由于是純手工打造,每家每戶的床都不一樣,正因為“不一樣”,才有了看頭和說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雕花匠逐漸失去了市場。當然,先進的生產線能夠生產出各式各樣的家具,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但“復制粘貼”般趨同的家具,過濾了傳統家具背后的個體參與,盡管美觀舒適,盡管有電視機、空調等家用電器的加持,但仍缺少了一些意味。
有人總結了古人清居安養的“十大雅事”:焚香、品茗、聽雨、撫琴、對弈、酌酒、蒔花、讀書、候月、尋幽。
現代人的節奏太快,快得只在乎事物的直接用途和即時回報?,F代人的壓力太大,大到可以放棄個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體驗。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當生活的美感和詩意日漸消解時,是否應該問一下自己:“我呢?我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