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佛大學一則名為The Power of Not Knowing(《不知道的力量》)的畢業演講視頻,在社交平臺刷屏了。
在演講中,畢業生庫瑪爾談到了這種力量對她的切實影響。
她原本只是在內布拉斯加州大平原長大的一個普通女孩。作為南亞移民家庭中的長女,她也是家里第一個在美國上大學的人。可當到了申請大學的時候,她詢問父母有什么建議,他們搖搖頭,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知道。”她問應該選什么學科,他們還是搖搖頭,說了同樣的話。
“我不知道”這句話,讓她感到很惶恐。直到她從內布拉斯加州走到哈佛,她才漸漸從這句話里悟到了一種新的東西。
此前,她甚至不知道還有一個叫作“科學史”的領域,如今的她,早已是該領域的研究生。
是什么力量一直驅使著她不斷求索,最終取得了現在的成績?
她說了這樣一句話:“往往是不確定的時刻,孕育出了我們無法想象的更偉大的東西。”
生活中,很多人都害怕面對不確定性,恐懼未知,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真正驅動一個人成長的,往往不是已經接觸到的東西,而是未知的事物。
人要想擺脫平庸,不斷進階,就必須持續破界,從自我封閉的心智模式中跳脫出來。
在古希臘的德爾菲神廟里,有道神諭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卻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蘇格拉底秉持的是一種“不可知論”——未來是未知的,而我知道自己不知道。
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一群人:學到了一點知識,就覺得他們無所不知,聽不進與他們認知相悖的觀點;掌握了一些技能,就自認為可以高枕無憂,從此再也不想著更新自己。這樣的人,就如同被困在“信息繭房”里面。
心理學家桑斯坦說,當一個人屏蔽外界信息,只接受單一觀點時,就會像蠶繭一樣把自己越包越緊,最終寸步難行。
困在信息繭房中的人,已經進入一種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覺得自己什么都懂,狂妄自大。一旦有人提出了他們不知道的觀點,他們就會下意識地抵制、反駁。
17世紀80年代,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推動了近代天文物理學的研究進程。
然而,清朝同文館請來的一位叫方根拔的德國教授,卻妄想推翻這一定律。他覺得,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所知所學判斷,這世上根本沒有萬有引力。可是,他又拿不出能證明他觀點的有力證據。同文館的主持丁韙良告訴他,這是在和正確的科學背道而馳,并讓他多去了解一些新的見識。方根拔不聽,甚至還在課堂上固執己見地闡述自己的看法,誤導學生。很快,他就因不服從教學安排,被解聘,流落街頭。最終窮困潦倒,死于赤貧。

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一個被困于已知的頭腦,永遠不可能理解未知。”
這個世上永遠不能前進的,就是那些困在過往認知里的人。他們無法體會未知的奧妙。
他們一直沉浸在一種虛假的自滿里,喪失了好奇心,喪失了探索欲。而這種好奇心和探索欲,恰恰是一個人快速成長、認知升級的關鍵。最終,喪失探索欲的這群人,會陷在自己固有的認知里,被經驗牽著鼻子走,使自己的人生徹底走進死胡同。
在《人類簡史》這本書里,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公元1459年,歐洲人繪制了世界地圖。可以看到地圖上似乎巨細靡遺,就算是當時歐洲人根本一無所知的南非地區,都有密密麻麻的信息。那個時代的人,認為世界上只有歐亞非三大洲,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他們所不知道的區域。就連航海家哥倫布,也對這張地圖深信不疑。
公元1492年,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向西航行,希望能找到一條前往東亞的新航線。
在這途中,他登陸了一座新的島嶼,也就是現在的巴哈馬群島(屬于北美洲)。但他固執地認為,這是屬于東亞海外的一座小島。一直到他過世,他都不相信自己發現了一個新的大陸。直到1502—1504年間,意大利水手韋斯普奇在文章里提出:哥倫布發現的小島旁邊應該不是東亞,而是一個新大陸。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才漸漸出現在了世界地圖里。說到此處,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也忍不住感慨:到頭來,全球有1/4的陸地、七大洲之中的兩洲,名字就是來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意大利人,而他唯一做的事就是有勇氣說出“我不知道”。而他這種“我不知道”的精神,也啟迪了很多歐洲地理學家,以及歐洲幾乎所有知識領域的學者。
從1525年開始,歐洲人畫的世界地圖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的留白。留白是什么意思?就是承認自己不知道,承認已知之外,還有許多未至之境。
任何人只要有一點點的好奇心,看到這份地圖之后就一定會問:“在那后面有什么呢?”
地圖上沒有答案。這些空白就像一塊磁鐵,讓歐洲人前赴后繼,希望填補這些空白。
之后,歐洲探險隊繞過了非洲,深入了美洲,越過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世界各地建起了基地和殖民地的網絡,掌握了世界的話語權。這背后催動這一切演變的,就是“不知道的力量”。
時至今日,承認自己所見的局限,仍是所有人實現人生進階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把我們的認知比作一片小池塘,那這池塘之外,始終存在著一片汪洋大海。絕大部分人一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片小池塘,就困住了其一生。但總有一部分人,克服了對未知的恐懼,打破邊界,不斷求索,見識到了更高維的事物。
而你我要做的,就是如后者一般,對已知的事物保持批判和懷疑,對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與好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破除已知的障礙,看到更遼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