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熊孩子”的后面一定有熊父母;同樣,每一個“雞娃”的后面,一定有雞爸爸、雞媽媽。真正的問題或許不是“雞娃”,而是“雞娃”背后的父母。
我們先來看看,到底什么樣的孩子叫作“雞娃”呢?同樣是“雞娃”,還可以分成“葷雞”和“素雞”兩種。前者是指以學習成績為主要培養方向的“雞娃”,后者是指以素質教育,也就是藝術體育作為主要培養方向的“雞娃”。
要培養所謂的“葷雞”,需要拼學習、拼考試,孩子從小要上各種補習班,還要提前學英語、奧數,現在又加上了編程。
如果培養得好,“雞娃”就變成了“牛蛙(牛娃)”,孩子不僅要聰明,還要有很高的自覺性。
“素雞”的“素”指的是“素質教育”,說白了就是培養孩子的才藝。家境比較富裕的家長也許會培養孩子學習網球、擊劍、高爾夫球等體育項目,更多的則是讓孩子學畫畫,學鋼琴、小提琴,或者學習體操、舞蹈和聲樂。
孩子天生是想活出自我的,但是家長們給孩子賦予了太多的期望和壓力,灌了太多雞湯,讓孩子也無法準確地認識自己。
有多少“雞娃”能夠達到家長的預期呢?這當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我們做一些簡單的計算,就能預見到,結果并不會如人所愿,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些一線城市里。
我有一位清華的師妹,郝景芳女士,她就曾經分析過這個問題。郝景芳為人所知是因為她的小說《北京折疊》獲得了雨果獎,但實際上她的本職工作是研究社會學。她是這樣分析的:
清華和北大一年錄取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加起來大約有3萬人。這些畢業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留在國內,而三分之二里的一多半留在了北京。
也就是說,清華和北大這兩所學校,每年有1萬名左右的畢業生留在了北京。假設這1萬人都結婚生子,能組成大約5000個父母都是清華北大出身的家庭。當然,清北的學生不會只和清北的學生結婚,這樣算下來,父母中至少有1個清北畢業生的家庭,應該要比5000個還要多。
而清華和北大在北京每年會招收多少本科生呢?大約600人。也就是說,即使把清華和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額全都給這些清北家庭,還有大約九成的孩子是上不了清華北大的。
即使我們把“清北家庭”的這個范圍縮小到只計算清北本科出身的家長,也就是說,把分母再縮小一點,結果也不會發生質的變化。我只用清北本科的數據,依照郝景芳的算法重新算了一下。大致情況是這樣的:

清華北大,包括名義上屬于北大的北大醫學部,每年在全國招收本科生的數量大約是8000名。畢業生中,大約有2000人會出國深造,這個人數還在逐年下降,因此留在國內的清北畢業生是6000多人;其中留在北京的大約占到三分之二,也就是4000人左右。
這4000人至少會產生2000個“清北家庭”。那么,按清北本科每年招收600名學生計算,這些“清北家庭”里,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是上不了清華北大的。
無論是郝景芳算出來的九成,還是我算出來的三分之二,都是多數;更何況實際情況中,清北的招生名額不可能全都屬于“清北家庭”。我在清華時,我們計算機系那一屆,家長是清北畢業生的同學,只占北京生源的20%左右。現在這個比例估計會更低。
當然,這里用清華和北大來計算只是方便起見,推廣到其他名校也是類似的道理。換句話說,如果你曾經是一個學霸,上了北京很好的大學,現在也生活在北京,你的孩子大概率不會超過你;放到上海也是一樣。這種情況也不只發生在中國,美國硅谷和紐約名校的畢業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郝景芳在做了詳細的分析之后,最后講,如果你覺得自己和配偶都上了清華北大,自己又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生活,就因此覺得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超過自己,那很可能是數學沒有學好。
我看了看我在國內的清華同學,似乎找不出哪一家的孩子本科上了清華的。我想,那些家長自己就是清北畢業生的家庭,在重視教育和對孩子的輔導上,不會低于國內的普遍水平。這樣想來,其他家庭的孩子上頂級名校的難度只會更大。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容易陷入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就是認定孩子必須比自己強,否則就是教育失敗。但理性思考之后我們會明白,階層存在向上的流動,但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能夠超越自己的父母輩。孩子不能超過自己就是失敗嗎?家長們需要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第二個誤區就是覺得在一線城市,孩子上好大學的機會一定比其他地方多。這是只看到了競爭者的數量,忽略了競爭者的質量。有人說,清華北大在北京的招生比例是1%,在四川的招生比例可能只有0.05%,這難道不意味著在北京上清華北大的概率更高嗎?事實未必如此。
我們真正要看到的是,如果孩子確實有機會達到清北的錄取線,那么和孩子處于同樣水平的競爭者,到底哪里更多。打個比方,張三是國家級的運動員,他要關注的對手應該是那些同樣有能力參加國家級比賽的人。一個比賽只有十個人參加,但對手全都是和張三水平差不多的優秀運動員;另一個比賽有一千個人參加,但是除張三之外的參賽者全都是業余人士。很顯然,第二個比賽雖然人數更多,張三獲勝的概率卻是更大的。
在美國就是這樣,發展相對落后的州,學生上名校的難度其實比加州、紐約這些地方還要低。
不過,最要命、最坑孩子的還是第三個誤區,就是認定孩子只有上名校才有前途。我剛才講了,我的那些清華的同學,他們的孩子似乎沒有上清華的;但是我看了這些年青一代的發展,似乎也不比他們上了清華的父母差。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給予家庭的天使,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為了父母的期待從小成為“雞娃”,或者以后成為“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