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該在大城市奮斗,還是待在小地方?以前答案好像很明確,人人都向往大城市:大城市是文明的代名詞,高樓林立,商業發達,辦事情講規則而非人情,沒人關心你的私生活;小地方的生活“土”、單調、閉塞,有什么樣的未來一眼就能望到頭。
大城市給人們提供海量的世面和便利,但也一股腦地把傾軋、凄苦甩了過來。
美國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在《紐約巨像》中寫道:“他們從家鄉被引誘到這里,一開始這里像是個夢幻都市,但是很快他們發現自己的腳下空無一物,他們開始向下墜落……這個城市會帶給你成就并且嘉獎你,也會逼你犯下罪行然后懲罰你。”
英國《衛報》曾邀請兩位女作家闡述大城市和小地方各自的優點。一位女作家說,小地方好,生活成本低、室內外活動的空間大、收入差距小、不太堵車、別人對你很友好時你也不會起疑心;另一位女作家說,大城市好,可以經常步行、無論趣味多么小眾都能找到同道、能享受各種美食和文化活動。
托爾斯泰有一部中篇小說叫《家庭的幸福》,男主人公說他已經發現幸福所需要的是什么了:在恬靜的鄉居生活,可能是給人們做點好事。他說:“做點我們希望有點用處的工作。再就是休息啦,大自然啦,書籍啦,音樂啦,愛鄰人啦。”
他的妻子卻不甘寂寞,想去圣彼得堡,過熱鬧的社交生活。“陶醉在優美和風雅的氣氛中,置身于這樣一個新鮮快樂的世界中,各種樂事紛至沓來,到處是新鮮有趣的事。以前那段生活只是一種準備,一種人生的預演,只有這里才有真正的生活,而且有前途!上流社會的生活五光十色,很符合我自負的心理。”差點被一個意大利男子勾引后,她醒悟了,又回到鄉下開始了新的幸福生活。“花園散發出夜的清香,越來越濃郁,越來越甜蜜。萬籟俱寂,夜顯得更加莊嚴而肅穆。”

生在紐約的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也厭惡城市,他在《英國鄉村》一文中說:“在大都會,人們被那赴不完的約會弄得精力分散、感情枯竭。住在倫敦這類大的都市,什么人也要變得自私和乏趣的。一個生長在宏偉壯麗的天然景物中的人,簡單和粗糙則或許有之,但不會俗不可耐。”
英國作家查爾斯·蘭姆則更喜歡大城市,而不像他的詩人朋友那樣喜歡湖區,劇院門口人群的笑容給他帶來的快樂勝過白色羊群給他帶來的快樂,在家里感到厭倦或者反感時,沖到人群中,就可以改善自己的狀態。倫敦有無窮無盡的店鋪出售各種玩意兒,有各種美食。城市能滿足人的各種心緒、興趣和好奇心。
波蘭詩人辛波斯卡給外出露營的戀人寫信說:“替我向鵝絨委陵菜、亮葉芹、柳葉鬼針草、大葉浮萍、香蒲黑三棱、裂檐花、忍冬花,以及一切在你身邊沙沙作響、香氣撲鼻的花花草草們鞠躬問好。”但她“對大自然的愛更多的是蔓延在詞匯的海洋中,而不是大自然本身”。她更喜歡和朋友們一起做飯、打撲克、玩文字游戲、喝酒、聊天。
作家E.B.懷特和奧威爾后來都更愿意住在鄉下,那里四季分明,每天早睡早起。
王爾德說:“早起是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而早睡是因為沒有太多的事情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