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秀華說:“要一個黃昏,滿是風,和正在落下的夕陽。如果麥子剛好熟了,炊煙恰恰升起。那只白鴿貼著水面飛過,棲息于一棵蘆葦,而蘆葦正好準備了一首曲子。如此,足夠我愛這破碎泥濘的人間。”
那便走進這樣一個黃昏。
炊煙裊裊,倦鳥歸巢。漫天霞光里,牧羊的人趕著他的羊群歸來了,瘋跑的孩子披著滿身汗水回來了,勞作一天的人點上了一支煙,在裊裊的煙氣中卸下一身的疲憊……
這是夏日一天當中,我最喜歡的時刻。白日里的灼熱收斂了它的鋒利,緊繃了一天的空氣松弛下來,給了風穿梭的空隙。
我搬來躺椅,坐在外公種的杏樹下,看飽滿的杏子在夕陽下被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暈,表面一層茸茸細細的柔毛都變得清晰可見,真可人啊!
此刻,樹的影子、人的影子都被拉得長長的,清風徐來,好像映在水里的舊時光。讓人不禁恍惚,是在彼時,還是在此地。
如果你曾走進這樣一個黃昏,就會明白,誠如季羨林寫下的:“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它的存在,足以治愈生活的干癟無趣,治愈你所經歷的那些失望與絕望,然后重新愛上這“破碎的人間”。
我想沒有人能準確描述一個黃昏。文字寫不出它的色彩,畫面繪不出它的紛繁,就連眼睛都嫌不夠,一眨眼,已是萬千變幻。
有時候天空是有云的,夕陽投下它的火把,便燃燒出漫天的云霞。有時云層厚重,如海翻滾;有時云層散漫,如絮輕軟;有時只輕薄幾縷,如煙飄散……而在云的厚薄之間,便成全著明暗的交替與色彩的漸變,暗處映著天空的藍、紫、灰,明處交融著燦燦的紅、橙、黃……
我怔怔地站在那里,想起《悟空傳》中的一個場景。唐僧讓悟空去找些食物,悟空說他在看晚霞,唐僧急了:“你可以一邊看一邊找啊,只要不撞到大樹上就行。”
悟空說:“我看晚霞的時候不做任何事!”
我想這句話可真酷!從小我們便被規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沒用的事情上”。一旦稍有停滯與享受,心中便有莫名的負罪感。面對美好,我們似乎總是缺少了些理直氣壯擁抱它的勇氣。
但何為有用,何為無用?填飽肚子似乎比看晚霞更有用吧,悟空卻說:“我只有看看這個,才能每天堅持向西走下去啊。”
晚霞不需要有什么用,看晚霞的人也不需要思考這有什么用。美麗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
在夕陽籠罩之下,似乎一切都有了靈性,哪怕是最平平無奇的風景——一朵蒲公英,一座黃土坡,一汪池水——也忽然有了一種朦朧的詩意,一種毋庸置疑的美,讓你忍不住駐足,細細地觀望,不知不覺間,自己也融入了風景之中……
我喜歡看萬物的美在夕光中覺醒的瞬間,也喜歡看那些為這美駐足的人。那一刻,一定有一些心靈變得柔軟,一定有一些感動被重新喚醒。
如果你剛好路過一個黃昏,就抬頭看看吧,在林立的高樓之間也好,在遼闊的山野間也罷,看看它,給予你的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