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都看過名著《魯濱孫漂流記》。在魯濱孫這個角色被創造出的300多年里,他不斷地出現在經濟學的文獻和書籍里,甚至還有了一個專屬于自己的經濟學名詞——魯濱孫經濟學。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讀《魯濱孫漂流記》,你會發現魯濱孫的荒島求生可以分為三步。
當魯濱孫遭遇海難,獨自漂到熱帶小島的時候,為了生存下去,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島上的環境,尋找一切可以利用并能幫助他生存下去的“經濟學物品”。
為此,魯濱孫爬上山頂俯瞰小島,發現了椰子樹、小溪、石塊等東西。接下來,魯濱孫需要給這些物品分類,比如直接用來飽腹的椰子、解渴的溪水在經濟學里屬于“消費品”;長棍子這類工具,雖然不能解決溫飽問題,但是可以間接幫助他采摘椰子,這類物品被經濟學家稱為“生產品”。此外,魯濱孫還把藤條編織成漁網,用石頭、樹枝、泥土等建造掩蔽所,這些都屬于“資本品”。“資本品”是指可以用于生產不同產品的物品。
搞清楚小島上的物品和它們的作用后,魯濱孫就要開始在此長期生活了。一開始,他打算靠吃椰子活下去,但他只能艱難又緩慢地徒手爬樹來摘椰子,每天摘的椰子數量剛好是當天的食物量,在經濟學里這就叫作“收入”。
不久,魯濱孫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每天的勞動量僅僅夠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假如自己某天生病了,就會立刻面臨斷糧的危險。為了改變這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魯濱孫決定先餓著肚子,減少食物攝取量,這樣每天就可以存下幾個椰子做儲備,這種行為在經濟學上叫作“儲蓄”,本質就是通過延遲滿足來抵御未來的風險。
當攢下不少椰子之后,魯濱孫又開始思考如何提高摘椰子的效率。他嘗試進行“投資”,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收集樹枝做了一根桿子用來敲椰子,大大提高了摘椰子的效率,這根桿子就是前面所說的“資本品”。提高生產力后,魯濱孫有了更多的休閑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比如蓋房子、制作滑板等。
就這樣,魯濱孫聰明地利用“收入”“儲蓄”“投資”等經濟學概念保障了自己在荒島上的長期生存,解決了日常的基礎問題。
等到解決了基本的物質需求后,魯濱孫要開始尋找一些精神需求。他通過寫日記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喜怒哀樂以及日常生活,比如面對荒島上資源稀缺的現象,魯濱孫這樣寫道:“墨水快要用完了,我只好省著點用。”經濟學家從中敏銳地發現了一條規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用它來解釋物品對于人們的價值。比如當你非常渴的時候,第一杯水帶給你的價值最大,而第二杯、第三杯水的效用對你來說會越來越小,不斷遞減。
魯濱孫是經濟學里的勞動者,是形象飽滿的小說主人公,也是最偉大的冒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