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點,微亮的晨光還未喚醒沉睡的大地,位于邊境線的薩爾布拉克草原,顯得格外寧靜。此時,第九師一六一團退休職工魏德友,打開電燈開始為升國旗做準備。旭日初升,在屋外的旗桿前,魏德友的妻子劉景好拽緊繩索,魏德友奮力揮動右臂,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便迎風展開。魏德友說,“不管走多遠,看到五星紅旗就能找到家”。這樣的清晨,他們已經共同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1964年,24歲的魏德友響應黨的號召,與30多名戰友一起,從原北京軍區轉業到塔城地區,成為第九師一六一團原兵二連的一名“新兵”。魏德友和全連職工齊上陣,在放牧的間隙開荒、種樹、挖地窩子,沉寂多年的戈壁荒灘漸漸煥發出生機。1967年,魏德友與來自山東老家的劉景好成了親。在這里,夫婦倆養育兒女,一起放牧巡邊。這一走,他便從青澀走到了暮年,“守邊護邊是工作和職責,既然選擇了,就要一直干下去”。
在一望無際的荒漠戈壁,惡劣環境、艱苦條件和如影隨形的孤獨感,是魏德友夫婦需要面對的困難。在他看來,艱苦孤獨也是一種考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接受考驗、戰勝困難!”1980年,魏德友所在的連隊被裁撤,昔日的戰友們陸續離開。但魏德友戍守邊防的決心,始終沒有動搖。后來,邊防連換了二十幾任連長、指導員,魏德友卻仍然堅守在這里。
60載,從青春年少到滿頭銀絲,魏德友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管控區內從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巡邊總里程2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5圈,被人們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七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魏德友獲得的榮譽有很多,而他卻總是說:自己只是一個守邊人,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2017年,魏德友的女兒魏萍成為新一代護邊員,每天陪著父親一起巡邊。魏萍說:“戍邊6年,我深切體會到父母對邊境線獨有的那份感情,我要像父親一樣,把祖國的邊境線守好。”
“一天不去邊境線上看一看,總感覺少了點什么”,魏德友說。只要身體允許,他都會與女兒一起前往離家3公里處的界碑,走一走巡邊路,給女兒講一講當年的故事。魏德友說,“看到界碑,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樣;守好它,就是守好自己的家。只要能走得動,我就要一直守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