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舉世聞名的長篇小說,由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創作的長篇小說,通過對比兩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即安娜和苔絲的性格和命運,分析其生命歷程及成長軌跡,剖析殘酷社會及悲慘命運,告誡當代女性不要重蹈覆轍,爭做自己的主人,成為新時代的新女性。
[關 鍵 詞] 《安娜·卡列尼娜》;《德伯家的苔絲》;悲劇性
一、前言
《安娜·卡列尼娜》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勇敢無畏地追求理想中的純真愛情,卻落得一個陳尸車站的悲慘下場的故事。其間她遭受了丈夫卡列寧的冷漠虛偽,也遭受了其情人渥倫斯基的無情自私,可憐的安娜無法接受這絕望的結果最終選擇了臥軌自殺,令人唏噓不已。以安娜為代表的同時期女性,在男權社會中只能依附丈夫生存,但面對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安娜卻衍生出了強烈的自我空間的伸張需求,拼命嘗試把被限制已久的女性力量和欲望釋放出來。有多少顆心,就有多少種愛情,兩性的悲劇在于女性把愛情當人生,男性卻把它當作人生的一小部分。那是他們第一次邂逅,就在那車站,他就發現她的與眾不同,她臉上有種異于常人的親切的溫柔神態,還有那股積極向上的生氣,那份洋溢著的青春感讓他為之傾倒。安娜是有個八歲兒子的母親,但他根本察覺不出,她十分淳樸自然,毫不做作,她眼神里流露出深情且憂郁的神情,似乎在她的內心有著另外一個詩意盎然且超凡脫俗的世外桃源。
《德伯家的苔絲》描述了佃農的女兒苔絲在父母的慫恿下不情愿地去一個富戶家認親,但家里的表哥阿歷克是個可惡的、品行不端的男人,他誘奸了苔絲。苔絲多么無辜、可憐,但她非常堅韌且獨立。面對這樣悲慘的遭遇,她選擇獨自一人承受,她回到自己家生下了私生子,但這個可憐的孩子死去了,這又使苔絲遭受到沉重的打擊。這件事情過后,苔絲依然堅強地工作、生活。在她打工的奶牛場,苔絲遇到了她的真心愛人克萊爾,他們克服了重重阻礙結婚了。婚前,苔絲的母親勸告她一定要隱瞞自己的過去,但苔絲太單純了,對愛情太忠貞了,她沒有聽取母親的意見而是在新婚之夜向丈夫克萊爾坦白了自己的過去。結局可想而知,苔絲慘遭丈夫的拋棄。之后,可憐的苔絲出于維持家庭生計繼續外出工作,但悲慘的是苔絲在這里又遇到了阿歷克,她又被這個壞人欺負了。被逼無奈、無路可走的苔絲這一次沒有逃避,她殺死了阿歷克,因此最后被抓了起來,和心愛之人逃亡天涯的夢破碎了,讀者的心也隨之破碎了。小說的故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男權思想對人們的思想意識起著主導作用,而且這樣的思想在社會中還受到了普遍的認可,這種時代背景下女性自然只能受到男性的擺布和利用。但苔絲卻不以為然,在這一過程中不甘凌辱、勇于反抗,堅決不向命運低頭,為其他女性樹立了榜樣。兩位女性角色都處在男權社會的背景下,都面對著各種不公和委屈,但在筆者看來,苔絲表現得更勇敢,她一次次的選擇自己的道路,一次次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她誠實勇敢。當然安娜也在勇敢追愛,但她沒有苔絲堅定。
二、性格
安娜的死亡是多種矛盾造就的必然,是無數女性的悲劇演繹。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安娜的悲劇,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她的性格,社會、婚姻及愛情觀等因素都是次要的。安娜是一位美貌與智慧并存的女子,尤其在愛情面前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但嚴重缺乏對行為后果的深思熟慮。她對愛情的執著毀滅了她。安娜非常渴望自由和真愛,但缺乏理性的控制,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是最致命的毒藥,何況是那個時期的女人,這直接導致她走向悲慘的結局。她的婚姻中沒有愛情,她被迫嫁給了大官僚卡列寧,在這段外人艷羨但自己卻痛不欲生的婚姻中備受折磨,時刻等著真命天子拯救她。她為愛而生,為愛而活,為愛而死,她的死,如此決絕,如此壯烈。這種對婚姻的不滿和精神上的折磨為她后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臥軌自殺,這是一種怎樣的痛苦和絕望?社會對女性的寬容度更低,體現在社交圈對她和沃倫斯基持有的不同態度上,不管是戀愛前還是戀愛后,沃倫斯基都被社交圈所接受,但女主人公卻遭受了不同的待遇。女性更容易被婚姻困住,安娜在牽涉婚姻問題時,孩子成為她的矛盾之一。所謂的追求真愛只被默認為是男性的權利,他們追求已婚女性被看作是一種光榮的行為,如果性別調換,則是另外一種輿論,安娜就受到了外界的羞辱。
《德伯家的苔絲》集中反映了時代悲劇下的愛情,作者以對普通百姓的無限同情和尊重,描繪了苔絲的悲慘命運。小說纖毫畢現的地方是苔絲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心理轉變。這一切與苔絲的性格息息相關,甚至苔絲的性格決定了她的悲慘命運。苔絲非常聽話,她本不愿意去攀親戚,但是她的父母一再請求,她最終還是答應了。如果苔絲再堅持一些,再自我一些,她沒有去攀親戚,就不會有后面發生的一切,她就不會遇到冒牌表哥阿歷克,更不會被其欺負甚至生下小孩,那樣她就可以保持所謂的純潔,不會被她所愛的克萊爾拋棄,也就不會有悲慘的命運。另外,苔絲還是不夠理性,她太感性了。在結婚前,她的母親一再叮囑,過去了就讓它過去了,千萬不要告訴克萊爾她之前遭遇的一切,可是她不夠理智,沒有聽她母親的話,全部告訴了她的丈夫,果不其然,丈夫把她拋棄了。也許她的所作所為是誠實、坦白的表現,但是在她的這種處境和社會背景下,從理性角度來看,她真的不能告訴她的丈夫。如果她足夠理性,她就不會后來又選擇和表哥阿歷克在一起,更不會一時沖動殺了他,最終被抓,失去永遠的自由。性格決定命運,這是肯定的。世俗的貞潔觀念壓在苔絲身上成為沉重的枷鎖,加上整個社會變遷的浪潮,無情地席卷了以苔絲為代表的工人階級,他們的命運如一葉扁舟,必然破碎在時代的巨浪中。總之,托馬斯·哈代非常愛他筆下的苔絲,他舍不得她有一點人格和精神上的污點。苔絲做了阿歷克的情婦這個事實,幾乎無損她的純潔,苔絲殺了他之后,她的情緒好像得到了釋放,好像她終于可以做自己了。
三、命運
兩位女主人公的命運都是悲慘的、都是不公的、都是跌宕起伏的。這是由社會、個人、境遇等方面造成的悲劇。《安娜·卡列尼娜》所處的時代賦予其出現的必要條件,時代會進步和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個人情感的覺醒和解放。大到社會、小到家庭,作為組成大社會的一個個家庭是最先體現出其中轉變的場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盡不同,這句話出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被認為是列夫·托爾斯泰對婚姻和家庭的最好詮釋。安娜的婚姻不論怎么選,自始至終都是悲劇。不管是與卡列寧的表面夫妻,還是與沃倫斯基的快樂,都無法讓她感受到愛情的真實存在。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女人不以為然,便會導致同女主人公一樣的悲慘命運。女人極其容易在愛情中迷失自我,應時刻保持理性。安娜的出軌和自殺本質上源自對勞動的需求,此處的勞動為馬克思口中的勞動,這也是過去貴族階層中亂象的根源,是時代的產物,無法避免。對我們的啟示是:任何人,無論階級、圈層、性別、種族、健康與否,想要獲得同等權利,享有同等社會地位,并且獲得自由,就需要勞動及公平的勞動條件。由勞動所得享受社會待遇,由勞動本身創造精神價值,淘汰簡單重復性勞動, 進而產生更多的創造性勞動。這幾乎是一切社會問題的解藥。
苔絲的一生都活在愧疚和恥辱之中,而這一切都源自年少無知的她被阿歷克誘奸。正如《紅字》里的海斯特一樣,過去永久地印在了苔絲身上。由于當時貞操觀的影響,身為受害者的苔絲不得不獨自承受失貞帶來的后果。因家庭教育缺失及社會經驗不足,她不懂得保護自己,也不懂拒絕別人,更不懂如何在愛情中保持人格獨立,總是處于被動地位,表現得過于順從,甚至愿意為對方獻出生命。克萊爾實際上也只是把苔絲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他有強烈的“處女情結”,對“純潔”有一種近乎病態的追求,盡管這種純潔只是就身體而言。他表面上偽裝成離經叛道,不在乎階級、家族等的君子,但得知自己妻子婚前的經歷后卻無法接受,選擇逃避。盡管后來他幡然醒悟,但已經太遲了,并且對苔絲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悲慘結局和命運。生活在不幸婚姻中的安娜有渴望幸福的意識,但找不到幸福的方法,只能憑感覺行動。她的委屈掙扎、有苦難言從未被看見。
四、現實意義
這兩部作品都是通過呈現具象的故事給人啟迪,通過具體的情節給人思索。作為新時代的女性,我們要通過讀經典,感悟人生真諦,形成正確的愛情價值觀。愛是什么?在進入一段戀愛關系前,是否想過這個問題。莫言說,真正的愛一直都是感性的,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對你保持清醒和克制,那不是愛。愛就是不清醒,是沖動的,是克制不住的,是患得患失的,是胡思亂想的,是介意,是心疼,是惦記,是想得到對方關注。愛,是一種神奇的感情,會在不經意間悄然而至,讓人欲罷不能,也許正是因為它的神秘和不可捉摸,才顯得如此迷人。愛讓人忘記時間和空間,只留下對彼此的牽掛和思念。但是,愛也是需要付出的。愛如同天平的兩端,起伏不定,能在其中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態,不患得患失才是贏家。經典作品必然會影響人們的愛情觀念,但是形成自己的觀念才是這些經典給我們的最大意義。不必人人都有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不必人人都當女主人公為人知曉,擁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不是目的,保持自己對純潔愛情的向往和堅守才是永恒。
作品中悲劇性的內核和女主人公對愛情的追求形成鮮明對比,在那樣的環境下,如何選擇才是正確的呢?當今社會環境,名利權情充斥各個角落,在這樣一個處處充滿誘惑的環境中,如何保持自己對純潔愛情的堅守是一個挑戰。愛情都呈現出一種短暫的、易碎的悲劇性樣貌,且人性中的弱點如嫉妒、猜疑、自私和占有欲等都會令愛情中的兩人時刻面臨威脅,愛情就此而言總是悲劇性的。若兩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早些明白這些道理,是否能避免如此悲劇的命運。
透過經典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我們可以切身體會其所處環境及自身性格,理解其悲劇的根源。是否不再向往愛情,不再渴望從對方身上得到快樂,就能避免受到傷害呢?莫言說:“當你特別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就很難再從他身上得到快樂了。”多疑猜忌會讓人胡思亂想,人的本性讓人想完全占有對方,內心的煎熬讓人萬劫不復。愛一個人本是一件美好而幸福的事情,然而當愛情占據心頭時,我們卻不可避免地陷入復雜而痛苦的情緒中。愛情如同一場盛大的煙火,絢爛而又短暫,它給予我們美好的回憶,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痛苦。然而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我們才能感受到生命的酸甜苦辣。也許愛情本身就是最純粹的悲劇。盡管如此,相愛的人總是不斷地試圖克服雙方之間的距離,試圖達到與對方完整的統一,完全融化在對方中,這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為什么感到疲憊并為此受折磨的原因吧。因此讓我們懷著正確且積極的心態,珍惜每一個遇見的人,用心去愛,讓我們在人生的修行中活出自己真正的幸福。
五、結束語
兩部作品都告誡女性不要為愛情拋棄一切,但這樣的勸告卻來自男性作家。《安娜·卡列尼娜》展現了當時舊的社會結構、思維模式、體制逐漸瓦解,而新的運轉方式還未形成時,有人會遵從經驗,有人會突破經驗,有人會隨大流,不管哪種,結局是喜是悲都很難預料,反正最后只剩輕飄飄的幾個字——“時代造成”。時代是誰?誰為承受實際后果的個體負責?生命有限,又有多少機會試錯和栽跟頭呢?兢兢業業的卡列寧,努力種地的農民,想要獲得幸福的安娜,都不一定會被時代眷顧。如何在變動中找到生存的夾縫?也許思考是方法之一,讓思考先于行動,因為行動會產生直接的結果,而思考是為結果鋪設求生的海綿。不過當社會經歷陣痛的時候,生存于她體內的生命隨之而痛,身不由己,思考只是微弱緩釋吧。關于婚姻、愛情、家庭,男性有更多的選擇權,但不能忽視以安娜為代表的女性沒有選擇愛情、家庭、婚姻的平等自由。她的主動背叛是被動接受婚姻導致的結果。她用錯誤的方法追尋她有權追求的東西,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
參考文獻:
[1]仇家玉.《安娜·卡列尼娜》與《德伯家的苔絲》中女性角色的對比分析[J].英語廣場,2023(19):77-80.
[2]李楊楊.從生態女性主義角度評《德伯家的苔絲》[J].名作欣賞,2023(17):123-125.
[3]李云龍.傳統性和現代性視角下《德伯家的苔絲》中的悲劇主題和成長教育意義[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6(4):148-150.
[4]胡心宇.解析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愛情悲劇:以《安娜·卡列尼娜》為例[J].長江小說鑒賞,2024(6):63-66.
[5]張麗娜.《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卡列尼娜的倫理解讀[J].長江小說鑒賞,2023(29):52-55.
[6]王倩倩.空間視域下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成因初探[J].文化學刊,2024(1):120-123.
作者單位:廣東白云學院
作者簡介:黃金竹(1992—),女,漢族,湖北黃石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