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當代文學價值觀特點逐漸向多元與主導的統一性、個體與整體的統籌性等方向轉變。這些當代文學價值觀念嬗變的趨勢和特點,使文學價值觀念嬗變中的價值呈現相對主義傾向,其中包括審美主義傾向、功利主義傾向、個人主義傾向,導致當代文學創作和理論批判的良性發展受到影響。基于此,從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兩方面思考當代文學價值觀念嬗變理論,為構建當代文學新的價值觀奠定基礎。
[關 鍵 詞] 文學價值觀念;價值相對主義;思考
當代文學價值觀在新時代的推動下,逐漸掙脫以往的觀念限制向開放性方向發展。迄今為止,在當代文學的創作實踐與理論評析方面,價值觀念展現出了空前的繁榮狀態,然而伴隨這樣的現象,亦出現了若干亟待關注的重點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對當代文學的革新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文學批評理論也值得我們深思。因此,通過對當代文學價值觀念研究中所取得的理論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以實現當代文學價值觀念嬗變理論的重新構建。
一、文學價值觀念定義
文學價值觀念是指人們在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時所產生的關于作品功能、意義和社會影響的看法和認識[1]。而文學作品通常通過對社會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的總結和表達,以及描寫的方式來展現正義與不公平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文學作品產生的觀念,使得文學價值觀念在文學活動中扮演著價值導向的角色。總體而言,新時期的文學價值觀念逐漸掙脫以往的理念束縛,向著更廣闊的范圍發展,這些價值觀念共同構成了文學作品的重要意義,使之變成更具深刻內涵和廣泛影響的文化載體。
二、當代文學價值觀念嬗變的特點
(一)多元與主導的統一性
從文學價值觀念在各階段的發展格局可以看出存在多種評價觀念,但其中卻隱藏一些統籌全部價值觀的主導性價值觀念,具體表現在多元與主導的統一性,也就是在多元中存在主導因素,在主導中又存在多元因素。由于1977年到1979年這一階段急切希望通過文學作品來影響社會反動局勢,解放老舊思想,所以,主動推進文學評判作用及認識,強調文學與社會的聯系,在這種形勢下推動了社會文學認識論,進而促使文學價值觀呈現在歷史格局中,并成為當時的主導文學價值觀理論。同時,通過人道主義文學價值觀的再現,使文學價值觀念中逐漸融入了人文價值論文學觀念、審美論文學價值觀念,因此可以看出在1977年到1979年這一階段的文學論壇主要以認識文學價值觀念為主,其中人文價值論、審美觀理論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凸顯,從而形成了一種多元中有主導、主導中有多元的新文學價值觀念局勢。在這種文學價值觀念格局下,不僅使文學的創作和理論評判能夠適用于當前社會局勢,而且使人道主義和審美觀念等文學價值觀的發展得到進一步推進。
(二)個體與整體的統籌性
審視文學理念價值時可發現,當代文學價值觀在進化過程中呈現出了其獨有的特點。若從社會群體的視角來看,不僅助力于社會的革新與發展,而且在現實世界中也實踐著其理論的影響力。從個體的角度分析,文學對個體人生的思想情感、審美觀念、心情狀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在價值立場中,文學基本做到了整體和個人的統籌性。回顧文學發展史,在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價值觀念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審美論的文學價值觀,強調文學在個體人生中的情感滋養和感言愉悅的審美意義。同時,還存在一種認識論的文學價值觀,主張重新探討文學的政治影響力,重新思考文學在現實中的角色。這兩種文學價值觀同時存在于當代文學價值觀念體系之中,使文學不僅在個人人生觀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樣也在社會責任層面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切實達到了在促進個體發展過程中同步引領社會向正義軌跡前進。
三、文學價值觀念嬗變中的價值呈相對主義傾向
(一)審美主義傾向
對文學史的研究表明,文學價值觀并非單一,它既包含了自由與審美、娛樂與放松心情等非功利性的價值觀,也包含了教育、啟發、介入現實等功利性的價值觀。這兩種文學價值觀各有其優勢和不足,非功利性文學價值觀對個人情感的表達起著關鍵作用,而功利性文學價值觀對社會進步和社會現實的干預則起到推動作用。然而,如果文學價值觀偏向其中一種,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在過去的歷史時期,由于肩負著拯救國家的重任,為推動社會發展,文學價值觀傾向于功利主義,而隨著戰爭的消失,以及歷史時期政治理論產生的后果,使一些文學家和評判家對文學的功利價值產生反感,特別是一些有政治價值的文學作品。從他們的角度看文學,認為文學價值應保持在審美觀念上,其主要職責應在抒情言志、陶冶情操等需求上,所以此時文學的價值又停留在非功利性上,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學價值取向就會對功利性取向較為排斥,最終讓文學成為一種只服務于個人審美的手段,進而出現“為藝術而藝術”的審美主義傾向。在這種價值傾向中,雖然對文學的獨立性起到一定的維護作用,但也會讓文學與社會現實的聯系越來越遠,讓文學失去干預社會現實、推動社會進步的意義。
(二)功利主義傾向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誘惑下,喚醒了文學作家的經濟意識,并在文化體制革新的狀態下,使文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由于文學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的時候,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和財力,所以在文學創作上追求經濟效益從另一種層面來講也屬正常現象,但大部分文學作家追求經濟效益期間也會關注社會效益。然而,當前更多的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對文學的經濟效益更加重視,從而出現“為市場寫作”等理念,呈現出一種極端功利主義傾向。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在文學領域中滲入的資本理念越來越深,從而導致文學活動失去了原有的意義。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文學本身的健康發展,同時亦會波及社會生活層面,對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帶來負面引導作用。正如白燁先生所總結的那樣,當前文學界最應受到矚目的焦點便是文學觀念的核心及其主導地位的進一步完善。他認為,現代文學雖然更加新穎與多元,但它的核心價值觀缺乏明確性,同時也無法達成一致。這導致了核心價值觀在文學中的主導地位被忽視,從而影響了其在引導讀者方面的作用。所以,多元、個性的文學局面必然會導致文學界出現混亂的現象[3]。在賴大仁的觀點中,當今文學在思想文化多元、多變的情景下存在一些價值觀缺失的問題,同時也出現文學混亂的現象。賴大仁認為,在文學中體現出的價值觀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干涉社會生活,而人們的價值觀和思想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所以這一點應被高度重視起來。
(三)個人主義傾向
在構建系統的文學價值觀的時候,選擇正確的價值立場對文學活動的價值基點來說非常重要,同時也關乎著文學價值目標的取向。從中西文學價值觀念發展史中可以看出,價值立場分為群體和個人兩大立場,這種立場有著各自的特點,群體立場在社會現象、社會變革中起到推動作用,但在此過程中對個體人生的價值觀念忽視了。而個人立場對個人的修身養性、洗滌心靈等方面比較重視,但卻遮蔽了群體文學價值的需求。在文學被定位為“政治領域”后,其價值觀的集體性和群體性逐步顯現出來,即文學價值的立場是以國家、民族、政黨的利益為基礎,但這種立場卻固化了文學的價值觀,使其只停留在表面層次,且較為單一,從而導致文學理論和實踐偏離了常規理論。隨著新社會的到來,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政治問題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消失。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學作品的形式與評判逐漸向多元和開放性方向發展。部分作家會以個人視角、情感以及獨特的表達方式來創作文學作品,他們將以第一人稱來敘述事件,反映著個人的經歷、情感和觀點[4]。盡管這樣的創作方式為當代文學創作帶來了全新感受,但可能導致其風格被個人觀念所束縛,進而切斷了文學和社會、文學和現實的關聯,因此,其表達空間和影響力顯得過于有限,失去了獲取時代變化色彩的機會以及人心變化的文學特征。另外,還有一些作家受到娛樂文化、消費文化的影響,開始對個人隱私探索、個性以及博取眼球的文學作品比較重視,使文學的風格越來越偏離之前的目標,走向低俗。
四、當代文學價值觀念重構的思考
(一)價值目標分析
馬克思主義引領下的文學價值觀念分別在兩個層面得以體現,一是個體自由而全方位的發展,二是社會發展的合理與健康,并歸納出了文學創作所表達的核心價值理念。文學中人具有雙重身份,人類是文學創作的主要對象,文學關注的是人類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而文學作品通常描寫人的經歷、心理和行為。同時,人類也是文學的最終目的,因為文學旨在通過描寫和探討人類的各種復雜情況來啟發、教育和感動讀者。因此,文學不僅研究和反映人類的本質和狀態,而且也致力于影響和提升人的精神和思想層次。馬克思的觀點是,文學活動是人類內在力量的實際呈現,不只是對人性格的深入理解和完善,也可消除人性的異化和分裂,并最終促進人性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顯示了其重大的人文價值。另外,馬克思指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一些人的異化現象,這些異化可通過勞動力、商品、個體特征、個體間的互動等多角度得到體現。馬克思主張,在解決人性的異化問題時,不僅需要解決私有制與職責劃分的矛盾,也需要關注審美活動,并主張通過審美來掌握世界,以此來展示生命的活力,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藝術理解。在藝術活動中,增強了人們的各類審美感知,并借助文學來提升審美能力。因此,審美對于人性發展和克服人性的異化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此外,馬克思特別強調了個體發展和社會的聯系,特別指出,只有在群體中,個人的發展才能達到自由的發展。在社會實際情況下,個體的自由發展往往會受到社會歷史環境的約束。因此,文學在追求個體的自由發展過程中,必須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動態。只有反映出時代特性,那些阻礙人類行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條件才能逐漸消退,從而進一步推動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價值取向分析
在馬克思主義文學價值觀念中,體現出了文學審美價值和功利價值的有機結合。當代文學以語言為基礎,以反映社會現象、滿足審美需求、促進文化交流為目標,有著人文性、教育性、表現性等審美屬性。所以,文學能夠讓人在現實社會中實現精神上的自由,實現情感共鳴和自我認知,同時能夠在文學基礎上釋放審美價值。此類文學的主要價值同樣包括政治、道德、宗教等領域的價值,并扮演著中介和橋梁的角色。然而,當代歷史文學論壇中,文學的審美屬性和其職責與思想觀念的特質,以及其功能之間產生了對立現象,這種對立導致了人們不得不做出選擇。總之,由于二者的不融合,使得文學審美價值無法與道德、政治和教育等功利價值達到一致[5]。然而,馬克思主義的文學價值理論可以處理此類爭議,馬克思主義的觀念更看重文學的意識形態和作用,并且也對其審美價值給予了足夠關注。馬克思主張,文學這種建立在審美原則之上的精神產品,擁有深厚的審美理解,同時也可以培養個體的審美感知,通過審美視角來塑造其審美價值。根據馬克思理論,文學擁有意識形態的特質與價值,是政治、道德、宗教等多種意識形態的載體,擁有諸如教育、認識、政策宣傳等多元化的功利價值。只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就一定可以實現思想的引領、教育民眾、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因此,馬克思非常認可現實主義作品,極力推崇和高度重視那些能夠真切反映社會狀況、揭示社會問題,同時也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作品。馬克思極力贊揚狄更斯、薩克雷以及巴爾扎克等現實派作者的創作,并且堅信,這些作品所呈現的思想深意遠勝于職業政治家、道德家或政權人士。恩格斯也指出,通過閱讀這類現實派的文學創作,可吸收的知識,甚至超過了從其他歷史學者、經濟學家以及統計學專家處獲取的信息。可見,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理念不僅強調了文學在社會中的作用,包括對事物的認知、正確的教育和政治等方面,同時也正確地理解了文學的審美價值。在價值觀上,這兩者已實現了有機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這種價值導向不僅有助于改變過去重視政治價值的單一趨勢,還能夠克服當前文學壇上的審美觀點、純粹追求藝術等方面的問題,是當代文學價值觀嬗變的正確方向。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代文學價值觀念體系的構建,既應從多元和開放性方向發展,還應結合馬克思文學價值觀念,并確定當代文學價值觀主導地位。另外,還應調整當代文學價值觀,改變審美主義傾向、功利主義傾向以及個人主義傾向。這樣才能真正讓當代文學價值觀的嬗變過程變得更加正向化,從而走出價值觀念多元混雜的局面,為未來文學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嚴紅蘭.當代文學價值觀念嬗變的理論反思[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4,45(2):61-68.
[2]宋宇.更好發揮中國現當代文學育人價值[N].中國文化報,2024-04-09(003).
[3]賴大仁.當代文學價值論觀念嬗變與話語建構[J].中國文學批評,2022(4):90-97,189.
[4]張園園,賴大仁.當代文學主體論觀念嬗變及其理論反思[J].湖北社會科學,2021(7):108-115.
[5]熊修雨.虛無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學價值觀的建構[J].當代作家評論,2020(1):15-24.
作者單位: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
作者簡介:馮杰(1993—),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