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不斷創新完善與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當前高等學校特別是高水平綜合性大學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南京大學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提高認識、轉變思路、創新舉措,著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探索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新模式,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決寫好立德樹人、服務國家“大文章”。
深刻領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中的意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這是從國家戰略角度對教育改革發展提出的重大任務。從國際形勢的變化來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錯綜復雜。要突破“卡脖子”問題,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歸根究底,需要一支世界一流的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需要構建推動國家急需的緊缺人才和未來關鍵領域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從偉大復興的需要來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更需要進一步凝心聚力,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而推進改革的關鍵在人,只有建成、建強一支規模更加宏大、素質更加優良、結構更加優化、作用更加突出的拔尖創新人才隊伍,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就教育強國建設的內涵而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進程中,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需要拔尖人才,而拔尖人才的培養需要高質量教育。因此,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把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加快構建與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好服務和支撐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深入理解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部署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一環,為教育領域進一步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提出了整體性、系統性要求。要在根本上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落腳點上瞄準教育戰略支撐能力的提升。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是教育強國的核心功能。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需要,聚焦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探索建立科技發展、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牽引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助力實現2035年教育強國建設目標,全面增強教育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能力。要在體制機制上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對教育、科技、人才做了“三位一體”統籌安排與部署,本次全會通過的《決定》鮮明提出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現代化進程和強國建設規律的準確把握。必須牢牢把握“育人”這一關鍵點,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作用,以體制機制的一體改革保障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全面落實新形勢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改革各項舉措
對照新形勢新要求新部署,南京大學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將改革思維、改革意識全面融入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奮進行動”,深入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堅定不移把全會精神轉化為提升學校立德樹人成效的生動實踐。
聚焦育教融合,強化價值塑造與能力提升相融通。深入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健全“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機制,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打造課程思政標桿課程,基于學科專業特點設計教育內容,融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于一體。
聚焦“四個服務”,著力培養國家急需緊缺人才。超常規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深入推進學校14個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2.0基地、8個強基計劃專業改革,為學生發展與成長提供更多自主空間,吸引更多學生立志投身基礎研究,激勵學生勇攀世界科學高峰,強化支撐國家原始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超常規培養急需、新興領域杰出人才,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依托卓越工程師學院等,以“創新引領、創造卓越”為主旨,突破人才培養的院系藩籬、學科邊界,突破傳統學科組織模式,突破基礎理論創新定式,深度對接科技和產業前沿,匯聚頭部企業和科研機構力量,有效利用國內外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強化“問題導向”實踐育人,創新“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協同開展拔尖人才培養工作。超常規培養拔尖創業人才,完善“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深度開展“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打造南京大學“科創之星”大學生眾創空間,建強創業導師隊伍,引導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新性技術、產品或服務的探索和實踐,實現“創意構思→產品實現→產業對接”。
聚焦一體改革,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堅持育人為核,實施高水平的科教融合、科學前沿引領,推進“科學之光”育人項目、“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建設等,在科研創新活動中把人才培養放在關鍵位置,加快科研要素和教育教學要素的深度融合,強化學生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以更深層次的數字賦能和智慧教學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內涵提升。堅持科研引領,實施“卓越人才培育榮譽計劃”“全球科考與科研訓練項目”等,深化“教學做三合一”內涵,以科研聯結教與學,以研究需求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能力、錘煉科研思維,使參與科研活動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聚焦貫通培養,延伸學生學習發展長度。遵循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長周期、一體化、個性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立足本科階段培養,向前銜接基礎教育,深入實施少年英才“0年級計劃”,致力于拔尖學生早發現、早培養,推動形成高校、中學協同培養拔尖創新后備人才的有效路徑和創新機制;向后銜接研究生教育,探索打破學制壁壘,推進學制貫通,建立專業有機銜接、技能梯次遞進、學科交叉融合的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實施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培養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系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