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使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近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先后出臺《江蘇省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條例》《關于推動江蘇省民營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法規、政策,鼓勵有能力、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更大作用。全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很多民營企業成為科技項目特別是應用研究類項目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成為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參與者。
科技領軍企業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主力軍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創新體系的核心環節。企業是原創技術的策源地,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升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新時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是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重要支撐。
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因素。科技領軍企業擁有研發投入強、技術水平高、人才儲備足等優勢,掌握著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預備隊”,在保障國家產業和經濟安全、技術快速成熟與迭代升級、現代產業鏈與系統創新鏈深度融合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有利于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賦能傳統產業數智化改造,推動未來產業前瞻性布局,有助于江蘇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堅強科技支撐。
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培育機制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支撐。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的重大要求,要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在匯聚創新資源、營造區域創新生態、提升創新體系綜合效能等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要建立健全科技領軍企業培育機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延伸,探索“科技領軍企業出題、科研機構參與答題、金融機構全程服務、人才機構全力支撐”的合作共贏新模式,打造有利于科技領軍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良好生態,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江蘇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提升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優。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發展環境,集聚創新資源,不斷壯大科技企業規模。2023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3.2%以上,江蘇民營企業創新百強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平均達3.70%,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平均達43.85%,55%為上市企業,99%的企業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戶均擁有有效專利438件。
企業創新平臺核心更強。把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快建設研發機構作為集聚創新資源、轉化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徑,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切實增強企業創新發展的內驅力。深入開展創新聯合體建設試點,2022年以來試點建設15家創新聯合體,共計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創新主體180家,擁有專業技術人員過萬人,建有省級以上重大創新平臺超過200個。推動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2023年,新批準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600家,已有國電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牽頭完成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
企業關鍵技術實現突破。扎實推進“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攻關新模式,特別是圍繞特色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深入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鼓勵民營科技企業不斷加大研發創新。2023年,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醫藥、前沿材料等領域,立項支持89項產業前瞻技術研發項目和85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由民營科技企業牽頭或參與實施的重大項目占比達60%。
企業創新培育渠道更通暢。實施科技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建立覆蓋企業初創、成長、發展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體系,打造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加強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支持法爾勝泓昇集團等一批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實施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累計入庫培育企業達2123家,其中81家培育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占全省上市企業的73.6%。充分發揮私募和創投基金作用投早投小投科技。
進一步建立完善科技領軍企業培育機制
加強前沿技術布局,提升科技領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方向,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超前部署,加速成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力量。支持企業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牽頭組建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加快產出原創性、突破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為培養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科技領軍企業提供有力支撐。
強化要素精準配置,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集聚創新資源。深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加大創新資源要素對企業開放力度,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加強產業共性基礎研發。暢通人才培育和流動機制,破除體制壁壘和機制障礙,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與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科研院所建立科技人才共同培養機制,推動高層次創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雙向流動。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杠桿和增信作用,引導和鼓勵金融產品創新,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業投資為重點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將金融活水引入創新沃土。
完善科創合作機制,推動科技領軍企業參與協同創新。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以共同利益為紐帶,以市場機制為保障,形成一批政府力量與市場力量協同發力的創新聯合體。發揮專精特新企業在細分領域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面的獨特優勢,參與到科技領軍企業的創新鏈和供應鏈中,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業深度融通創新的新型產業生態。擴大科技領軍企業“有效產業配套半徑”,將其作為產業鏈上的“超級節點”,打通長三角及國內大市場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在更大范圍內推動產業關聯配套。
優化企業創新生態,助力科技領軍企業提高創新成效。以創新產品需求為牽引、以應用為導向,進一步修訂完善我省創新產品推廣應用辦法,健全創新產品分類評價體系,完善推廣應用支持政策,助推創新產品高質量供給和轉化應用。完善技術交易市場,建立成果產業化綠色通道,積極采購科技領軍企業的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為其技術迭代提供應用場景。圍繞全省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大力建設各類科技服務平臺,重點發展創業孵化、檢驗檢測認證、科技咨詢和科學技術普及等業態,致力于打造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供給信息和服務。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