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對于高質量發展這場“大考”來說,新舊動能轉換是一道“必答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如何通過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2021年以來,江陰市把推進工業園區升級改造(以下簡稱“工改”)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進新退舊,騰出發展空間,深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拓出發展新天地。
散到聚:高位統籌資源優化空間布局
江陰是“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由于過去粗放式發展,近年來,江陰重大產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受土地、能耗、排放等約束越來越嚴重。工改前,在全市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各類園區200個,平均不到5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園區,土地開發建設強度達到44%,土地資源已經觸碰“天花板”。并且多數鎮街工業集中區地塊分布松散,單宗工業用地規模相對較小,容積率低于0.8、建筑密度低于0.5的企業占半數以上,節約集約水平不高。
從硬骨頭啃起,江陰決定向老舊工業園區要優質空間。為此成立工改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相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實體化運作的工改辦,并由相關職能部門組建三個專項工作組,高位統籌資源、協調解決問題。
工改是一項計利長遠、相與有成的工程。江陰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注重規劃的科學性。以“345”現代產業為導向,推動高端紡織服裝、石化新材料、金屬新材料等3個千億元級傳統產業提質煥新,新能源、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規模,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未來能源、空天一體等5個未來產業有序建鏈。宏觀層面上,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2021—2035年),按照“空間集聚、產業集群、產城融合”的原則,將全市200個園區規劃為“20+10+X”的整體布局,即20個重點產業園區、10個特色產業園區、X個過渡工業園區。微觀層面上,每個園區形成“1+N”規劃體系,即1個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公共配套規劃、空間布局規劃等N個專項規劃,并完成城市設計工作。
在工改推進過程中,圍繞土地利用、企業集聚、村集體保障、園區管理四大難點,江陰先后出臺30余份政策文件,從制度設計上解決推進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以形成超150畝的集中連片可用地塊為標準,在摸清土地利用現狀的基礎上,排定地塊、鎖定企業,積極推進地塊內的拆遷,做到“塊塊清”。
工改以來,江陰共騰退提升土地3.52萬畝,形成可用產業用地1.56萬畝、集中連片超千畝地塊5個,目前已有8750畝用于項目建設,落地90余個項目、總投資超920億元。各板塊排定啟動23個中小微產業園、主題產業園和科創園項目,總投資額約155億元。周莊、長涇、徐霞客、華士4個印染集聚區正在穩步建設中。
低到高:強鏈補鏈延鏈提升產業能級
江陰不僅關注單一園區的發展,更著眼于整個產業鏈的優化升級,讓“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的產業集群亮麗圖景成為生動現實。目前,121未來產業園、碳中和技術產業園初具形態,臨港開發區氫能產業園等也在加緊建設。
集成電路產業是江陰市重點打造的一號特色產業,也是江陰高新區首要發展的重點產業。早在20世紀70年代,全市首家集成電路企業江陰晶體管廠在這里誕生,并發展成全球排名第三、國內排名第一的封測企業長電科技。為了重點發展微電子產業,江陰高新區將長電科技周邊的工業集中區重新規劃,騰退88家小散亂污企業,成立江陰微電子產業園。整個產業園總體規劃用地5500畝,聚力打造集研發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裝備和材料于一體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專業園區。
2023年,江陰高新區啟動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芯鏈計劃”,依托1套政策、1個專業園區、5個產業板塊、5只專項基金和一批上市公司,打造千億元級、全產業鏈集成電路先進產業集群。通過拆一塊、凈一塊、用一塊,江陰高新區一年多來騰地約1500畝,一期項目聚合了長電科技、盛合晶微等多家“鏈主”企業。二期項目中,江蘇省重大項目昕感科技半導體芯片制造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該項目從接洽到落地再到動工建設,用時不到半年。另一個總投資5億元的首芯半導體薄膜沉積設備項目更是有望在一年內實現開工、竣工、投產,跑出項目建設的“江陰速度”。
產業鏈的打造離不開政策和資金支持。江陰高新區專門出臺集成電路專項政策,在載體和用地、產出獎勵、利用外資、科技研發、人才引育、貸款貼息、融資租賃等方面,為優質企業提供“一企一策”的扶持定制服務,最大力度降低企業成本。圍繞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分別成立專項基金,基金總規模達50億元,為集成電路企業提供精準持續支持。
舊到新:重塑創新格局迸發創造活力
以工改為契機,江陰不斷重塑創新格局,聚力打造“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科創T臺,加快建設“特色鮮明、資源集聚、功能完備”的專業化科創載體。霞客灣科學城是“T臺”中最耀眼的“明星”。2023年,作為科學城首個投運的科創園,霞客灣創智園成為青陽鎮淘汰落后產能、盤活存量資產、推動鄉村振興、立足實際推進工改的“開篇之作”。
霞客灣創智園總投資3.3億元,占地68畝,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包括科研辦公樓、多層廠房和綜合服務樓等7棟建筑,可為入駐企業及人才提供配套服務。然而就在4年前,這里還是農藥廠等一些低效用地。為了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青陽鎮注資成立公司,聘請專業機構對地塊土壤進行調查、評估和整治,在此基礎上啟動了霞客灣創智園項目。在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團隊的運營下,依托武漢大學長三角科創中心的技術策源能力,以及各大高校院所在精密制造、工業設計、品牌策劃等方面的沉淀積累,霞客灣創智園引進了15個涉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以及智能環保等未來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聚集7名國家級人才。由武漢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梅剛華研究員領銜團隊完成的星載銣鐘項目日前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團隊項目產業化在此落地。
同時,臨港科創園二期、長三角(江陰)數字創新港(二期)等一批高效益科創載體也在加速建設,推動形成“眾創空間—概念驗證中心—孵化器—產業園”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鏈條,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構建產業匹配、布局科學、重點突出、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區域科技創新平臺新格局。
向新求效,向高求質。江陰堅持以“畝均論英雄”為鮮明導向,扎實推進低效用地再利用,加大空間騰退力度,加快推進“產業集聚+特色園區”的建設,持續強化駐點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加快引進附加值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以實實在在的工改成效推動了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