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對教師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和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踐行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努力做“經師”“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致力于辦人民滿意的首善教育,南京市鼓樓區聚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目標,圍繞打造“江蘇最好、全國首善”現代化教育強區目標定位,對標新時代要求,不斷推進教師隊伍建設,使之承擔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擔負起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讓教育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新時代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教師要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圍繞“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主題,堅持“五育并舉”,切實履行好教書育人職責。二是更加重視德才兼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形象,為學生做出榜樣。提升課堂教學業務能力,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精心設計作業,控制好作業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壓力。三是要成為復合型人才。教師要能夠做到一專多能,不斷提升跨學科知識儲備水平與綜合教學能力,還要努力提升教研科研能力。
南京市鼓樓區素有崇文重教、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區委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qrSpIhx2GUtZ0zAtSqKsMZY5kVY0Nf8KWY+wHAW30ec=見》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加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專門制定了《關于深入推進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二是持續加大教育投入,近年來區政府每年用于教育的投入超過30億元。三是多措并舉強化師資建設,開展深度培訓、研修和交流,開展“區優青”評選,推出“區杰青”培養計劃。四是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實現了鼓樓e學校“名師課堂”等優秀教學資源向區內外基層學校輸出。截至2023年,鼓樓區義務教育階段共有專任教師5881人,小學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超95%,初中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100%,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逐年提高。其中,高級教師職稱有884人、占比15.03%,特級教師有35人、占比0.7%。獲得國家級基礎教育成果獎9項,建立省市區名師工作室60個,區級以上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占44%以上,全區義務教育階段教師隊伍建設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
全區教師隊伍具有較強的教育責任感與使命感,堅持站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認真落實“五育并舉”要求。很多教師都有教學研究的意識,主動學習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持續進行教學反思,嘗試將教學中的思考轉換為科研論文,或是將感興趣的教學問題轉換為課題項目研究。一些教師嘗試進行課程開發,開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的選修課程或社團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但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也面臨一些新挑戰。比如缺乏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儲備,尤其缺乏跨學科復合型人才,不能做到一專多能;一些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不足,對課程改革思考不深,缺少理論素養積淀,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還不能完全符合“雙減”政策要求等。
面對新時代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鼓樓教育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為目標要求,強化教師使命擔當,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努力為建設“江蘇最好、全國首善”現代化教育強區提供堅實保障。
聚焦首善教育目標,強化使命擔當,進一步增強教師隊伍的責任感。一是適應新時代對教師隊伍提出的新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以深入實施“明亮精神行動”為抓手,堅持不懈抓好師德師風建設。二是服務新時代鼓樓教育發展的新目標。緊緊圍繞“江蘇最好、全國首善”現代化教育強區建設總體目標,堅持將教師隊伍建設置于“首善教育”的首要位置,以追求“首善教師”為靶向,努力鍛造一支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三是勝任新時代對教師隊伍提出的新任務。隨著國家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教師必須順應新要求,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努力勝任新時代賦予的新任務,從單純的“唯分數論”轉變為“五育并舉”,從單純的教書匠轉變為立德樹人的靈魂工程師,從“教育者中心”轉變為“學習者中心”,從運用題海戰術轉變為精心設計作業,從“一招鮮”轉變為一專多能,等等。
聚焦專業化發展方向,提升能力素質,進一步促進教師隊伍成長。一是突出抓好專家型教師的培養。組織開展“走向大師行動”,切實抓好專家型教師隊伍培養。按照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卓越教師、研訓員等不同類型,確定不同層級的培養目標,分類實施成長項目,形成專家后備梯隊。二是努力提升教師學科能力和跨學科綜合能力。深入開展“提升技能行動”。按照復合型教師隊伍建設標準,加強跨學科知識學習,積極拓寬學科領域。鼓勵支持教師研究開發跨學科課程或社團活動。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和人工智能,鼓勵教師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完善線上和線下教育的整合和轉型。三是重視抓好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結合“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國家級試驗區建設,開展技術與教育融合培訓項目。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供菜單式培訓和研究服務。優先安排緊缺專業的教師培訓工作,健全完善教師外出培訓機制,加強與教育先進地區的高校、名校、教育機構交流合作。
聚焦優質均衡發展,注重整體推進,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一是加快培育名校長隊伍。在現有名校長隊伍基礎上,重視選拔具有高級以上職稱的優秀中青年中層干部,進入學校班子,跟隨名校長學習學校管理經驗,進行多崗位鍛煉,根據實際能力和現實表現,委派到分校或聯盟學校擔任主要領導職務。二是重點建設優秀骨干教師隊伍。發揮名師傳幫帶作用,與優秀骨干教師開展師徒結對,積極申報省市級乃至國家級重點課題研究項目,依托名師工作室,開展課堂教學與專題科研項目研究,加快名師隊伍培養步伐。學校在專題課題項目經費和科研活動時間上,予以充分保障,努力為青年教師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實施“筑夢幸福行動”,制定出臺青年教師租房補貼政策,或提供人才公寓房,積極為教師辦實事、解難事,留住優秀青年骨干教師。三是高度關注小學科師資隊伍建設。每年新招錄教師時,小學科師資應占一定比例,重點向科技類、藝術類、體育類以及心理、小學科學和勞技等學科傾斜,以彌補小學科教師缺口較大的問題。搭建課后服務志愿者服務平臺,將社會公益協會團體工作者,高校師范生、藝術生,非遺傳承人、退休教師、學者、社會工作者以及家長等,納入課后服務志愿者服務范疇,作為小學科教師隊伍的有益補充。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鼓樓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局長)
責任編輯:張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