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作出專門部署。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是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司法機關,是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承擔著重要責任。近年來,江蘇省檢察機關學思踐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貫徹黨中央、省委和最高檢部署要求,自覺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統籌發揮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職能”,加強與其他職能部門協作聯動,以高質效檢察履職護航美麗江蘇建設。
服務大局,加大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司法力度
圍繞重大戰略實施,緊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重點流域、區域、行業,持續加大檢察辦案力度,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服務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聯合公安機關、生態環境部門開展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等專項行動,2019年至2024年8月,共受理審查起訴污染環境、破壞資源類犯罪19212人,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開展“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江河湖海公益保護等專項監督,聚焦水體污染、固廢傾倒等重點問題,2019年至2024年8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20076件,打好重點領域損害公益問題攻堅戰、持久戰。
積極推進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出臺進一步推進長江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檢察工作的指導意見,搭建沿江8市檢察協作平臺,形成保護長江檢察合力。省檢察院聯合省公安廳、省農業農村廳等10部門深入開展“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行動”,保障長江“十年禁漁”戰略部署落地。集中開展長江船舶污染專項治理,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55件,有效推動解決一批長江船舶污染治理難點、堵點問題。針對長江岸線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省檢察院直接以公益訴訟立案,上下一體、分層監督,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238件,守護水清岸綠。
積極服務綠色發展。全面延伸水環境綜合治理、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濕地資源保護等檢察辦案領域,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探索建立“技改抵扣”,以技術改造資金抵扣部分賠償資金,引導、支持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探索建立“分期付款”方式,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企業生存發展共贏。依法規范適用認購碳匯,積極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內外協作,構建生態檢察一體化保護工作格局
針對信息難共享、問題跨區域等生態環境治理難點堵點問題,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深化內外協作,形成治理合力。
發揮檢察機關一體履職優勢。強化上下聯動,建立重大環境資源類案件三級把關制度,針對重大疑難復雜環境污染案件,實行省市縣三級檢察院上下聯動,增強辦案合力。注重左右協同,與省外檢察機關建立協作機制40余項,舉辦大運河檢察保護論壇、濱海生態檢察保護法治現代化研討會等國際性、全國性研討會,構建公益保護跨區域檢察合力。
強化跨部門協同履職。省檢察院與省自然資源廳共建“檢源行”黨建聯盟,與省生態環境廳共建共享鑒定專家庫、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機制,與省水利廳等聯合開展專項行動,與江蘇海事局共享監管數據、構建法律監督模型,執法司法工作合力持續增強。
凝聚公益保護合力。深入推進“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建設,注冊志愿者11351名,提供專業咨詢、調查取證等支持,彌補檢察干警專業短板。持續推進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與公益訴訟檢察建議銜接轉化,130份建議提案轉化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68份檢察建議轉化為建議提案,雙向助推問題解決。
源頭治理,推動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
注重個案辦理向類案監督、源頭治理轉變,主動融入生態環境治理,多措并舉推動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問題標本兼治,提升治理效能。
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秉持修復生態是最終目標理念,實現辦理一案、修復一片。2019年至2024年8月,江蘇檢察機關通過案件辦理,推動建立生態環境修復基地101個,督促治理恢復被污染水源地221處,督促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8600余公里,推動治理被污染水域面積58000余畝,督促清除固體廢物96萬余噸,索賠損害賠償金、治理恢復費用5.2余億元。
強化訴源治理。針對辦案中發現的普遍性、傾向性、苗頭性問題,開展調研分析,通過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向地方黨委報告等方式,從源頭上堵塞生態環境治理漏洞。連云港市灌南縣檢察院針對盜采海砂違法犯罪猖獗,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撰寫調研報告,推動住建部等15家部委聯合發文,開展海砂整治行動,建立海砂開采管理長效機制。
強化形成保護共識。堅持誰執法誰普法,注重開展宣傳教育,引導形成保護共識。通過新聞發布會、公開聽證、邀請旁聽案件等方式,現場教育普法,增強群眾法治觀念和生態保護意識。注重通過辦理典型案件引導正確理念樹立。常州市金壇區檢察院、南京市檢察院聯合辦理的對違法放生外來物種破壞生態民事公益訴訟案,通過追究違法行為人懲罰性賠償責任,引導社會形成違法放生即殺生共識,更加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
江蘇檢察機關將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契機,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悟黨中央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戰略考量,立足檢察職能,找準找實履職切入點,以更高質效檢察履職服務保障改革舉措落實,以法治之力服務和支撐美麗江蘇建設。
聚焦重點改革舉措,更加主動服務美麗江蘇建設。深入實施“六長出題”、檢察院答題工作機制,聚焦新污染物協同治理、重要流域上下游貫通一體、自然保護地建設等重要改革舉措,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落實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深化運用跨區域、全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辦案模式,助力長江、大運河、太湖、駱馬湖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治理。聚焦固廢跨區域非法傾倒等重點環境污染問題,深入推進專項監督,促進系統治理,助推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
狠抓監督辦案,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質效。堅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深化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四大檢察”一體履職、綜合履職,省市檢察院帶頭辦理有代表性高質效案件,更加注重上下聯動辦理重大案件。加強涉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監督,著力監督糾正執法司法中的突出問題。堅持打擊與修復并重,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使用規定,因地制宜實施替代性修復方式。深化實施數字檢察戰略,加快推進環境資源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應用,完善技術支持機制,賦能法律監督提質增效。
深化協同合作,不斷凝聚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合力。推動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雙向銜接,助力消除“不刑不罰”。出臺工作指引,完善檢察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銜接機制。落實落細與行政機關協作意見,推動完善信息資源共享、案件線索移送、配合調查取證等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建設,完善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與檢察建議雙向銜接轉化機制,凝聚更大工作合力。堅持誰執法誰普法,通過檢察開放日、新聞發布會、公開聽證、邀請旁聽案件等多種形式,開展教育普法,引導形成保護共識。
(作者系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