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鎮江時,稱贊世業洲的風景“比畫更漂亮”,要求我們“繼續努力,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并殷切寄語“鎮江很有前途”。也正是在這一年,鎮江入選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十年來,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持之以恒推進美麗鎮江建設。這十年,我們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增強。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鮮明導向,明確“創新創業福地、山水花園名城”城市愿景,“生態要提升”成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這十年,我們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之以恒抓好長江大保護和長江“十年禁漁”,扎實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深入開展長江岸線保護、打擊固廢非法傾倒等五大專項行動,以“四鐵”作風推動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持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和鐵路沿線環境整治,有效解決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十年來,全市PM2.5濃度下降45.6%、優良天數比率提高9.8個百分點,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分別連續多年保持100%,生態環境質量總體達到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這十年,我們的綠色轉型之路不斷拓寬。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確立“四群八鏈”主導產業布局,實施創新引領產業強市行動,深入推進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傳統產業煥新。十年來,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37.3%,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8.6%、53.8%,發展“含綠量”“含新量”“含金量”進一步提升。這十年,我們的特色品牌影響不斷擴大。深入推進廳市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市建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施碳達峰八大專項行動,獲評國家低碳試點優良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然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為我們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當前,鎮江正處在強化高質量導向、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關口期,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攻堅期,建設美麗鎮江多點發力、積厚成勢的關鍵期。我們將始終扛牢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用心繪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鎮江新畫卷。
聚力守護山川形勝的自然生態之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將守牢“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著力打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的美麗鎮江。聚焦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重點減排和面源管控兩手齊抓,打好減煤減排、抑塵降塵、控車減油、禁燒禁燃、增綠擴綠“組合拳”,縱深推進鑄造等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和鋼鐵、水泥超低排放改造,推動揮發性有機物全鏈條綜合治理,強化施工、道路、裸地“三塵”共治,以一微克一微克的執著爭得更多藍天白云。堅持把長江大保護、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做好長江高水平保護和港口高質量發展融合文章,持續深化長江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涉磷企業整治等重點任務,務實推進污水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推動從水龍頭到污水處理廠的全流程監管,確保碧水長流。深化固廢收集、運輸、處置全流程監管,加強公檢法司協同和區域聯動,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行為,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嚴格落實高風險遺留地塊風險管控,守牢生態環境風險底線。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統一,深化推廣“戴莊經驗”,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努力留下更多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聚力擦亮山水花園的人居環境之美
我們將堅持“面子”“里子”一起抓、城市鄉村齊發力,著力打造更具綠色潛力、生態魅力的美麗宜居之地。聚焦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固廢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等重點領域,加強項目挖掘、儲備和爭取,放大財政資金撬動和社會資本參與的疊加優勢,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助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在優化空間布局、強化精細管理上下功夫,結合片區開發系統推進城市更新,用公園、綠地有機串聯公共空間,讓好山好水好風光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因地制宜打造以城聚產、產城融合新形態,扎實推進韌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從垃圾、污水、廁所等“關鍵小事”抓起,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打造干凈整潔、秩序良好、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農村新面貌,努力讓新時代魚米之鄉更有顯示度。
聚力塑造江河交匯的水韻人文之美
江河交匯是鎮江突出的地理特征,造就了鎮江南北兼融、東西并蓄的多元文化。我們將充分發揮這個獨特優勢,進一步強化長江、運河岸線生態空間管控,統籌抓好生態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沿線名鎮保護修復,一體推進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度挖掘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加快編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鎮江段建設保護規劃,積極推動生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穩步推進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鎮江“五口通江”文化展示區等重點項目,讓更多文藝精品用心講好美麗鎮江故事,加快建設兼具山水城林特色和歷史人文內涵的濱江城市,更好彰顯“水韻江蘇”的鎮江風采。
聚力彰顯綠色低碳的轉型發展之美
綠色低碳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在優化空間結構上,立足“一體兩翼三帶多片區”總體布局和“一區一廊三極多點”創新布局,剛性落實“三區三線”,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完善“10+11+5”開發園區發展體系,更大力度提升園區綠色承載力、集聚力、競爭力。在優化產業結構上,聚焦“四群八鏈”主導產業和“876”創新引領工程,用好用足“兩重”“兩新”等政策機遇,加快“智改數轉網聯”,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等數字應用場景,加快培育形成綠色生產力。在優化能源結構上,更好統籌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發展,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推進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加快侖山湖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分布式光伏建設,不斷增強綠電供給新優勢。在優化交通運輸結構上,系統推進港口高質量發展五大行動,深入挖潛水運資源,加大岸線碼頭整合利用效率,加快諫壁一線船閘擴容改造,做足公鐵水聯運文章,積極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助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策
]
(作者系中共鎮江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賈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