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連云港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40周年。40年來,連云港市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定不移實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以港興市”核心發展戰略,初步實現由農業城市到臨港工業城市的歷史性轉變。
綜合實力持續壯大,城市產業發展取得新進步。連云港是一座特色鮮明的港口工業城市,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40年來,以石化、“三新一高”為代表的主導產業蓬勃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84年的23.6億元增長到4363.6億元,增長185倍。在徐圩鹽灘上“從無到有”建起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基地,正向“萬億產業集群”闊步邁進?!爸腥A藥港”揚帆起航,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電商、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強勁起勢,贛榆海鮮、東海水晶等特色富民產業發展迅猛。連島獲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韓客貨班輪航線客運業務常態化運營。
開放格局逐步構建,支點城市建設攀上新高度。港口年吞吐量從不足千萬噸增長到3.2億噸,“一體兩翼”格局全面構建,國際樞紐海港闊步向前。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成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首個落地的實體項目,上合國際物流園建成國家級示范園區,國際班列聯通內陸五大出境口岸、覆蓋中亞主要站點、運量連年穩居全省首位。連云港在共建“一帶一路”大局中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座緊密聯結亞歐大陸和環太平洋地區的開放門戶向世界敞開懷抱。
創新要素加快匯聚,科技創新工作煥發新活力。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醫藥產業創新實力全國領先,中復神鷹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蘇北第一。區域創新水平穩步提升,在蘇北率先完成國家、省級創新體系關鍵節點布局,重大創新平臺加速集聚,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大科學裝置、太湖實驗室連云港SZaKvVWyplrlC57/vsnXRw==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紛紛落地,江蘇海洋大學邁入建設發展全新階段。各領域、各層次人才隊伍持續壯大,人才鏈充分激活了創新鏈、托舉起產業鏈。
發展“瓶頸”全面突破,綜合交通樞紐邁向新能級。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實現從“空白”到“樞紐”的歷史性突破,成為長深、連霍、沈海等國家骨干高速公路的交匯節點,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54公里,連宿高速新建、連淮高速擴建加快推進;青鹽鐵路、連鎮、連徐高鐵相繼建成,境內國鐵干線運營里程330公里、高快速鐵路總里程達240公里。綜合集疏運體系更加完善,海河聯運直通長江和京杭大運河?;ü絿H機場建成通航,區域性航空樞紐加快構建。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連云港實現了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迎來了江蘇沿海開發、東中西區域合作、長三角一體化、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聚焦,踏上了中國式現代化連云港新實踐的嶄新征程。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2024年5月,全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強調,要增強經略海洋意識,因地制宜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奮力譜寫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作為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是連云港責無旁貸的使命擔當。
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著力構建特色海洋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著力推動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加快研發創新優勢向海洋領域延伸,推動涉海生物藥品、南極磷蝦肽健康產品等迅速形成產能、打響品牌、壯大規模。積極爭取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政策,推動碳纖維、先進無機材料和化工新材料更大規?!吧洗薄跋潞!???茖W推進海上光伏和風力發電發展,開展海上“能源島”“風光氫儲”一體化項目研究。聚焦高技術船舶、專業工程裝備等領域,做大做強純電動拖輪產業,打造流體裝卸設備、LNG關鍵核心部件制造等特色品牌,筑牢探索海洋、利用海洋的裝備基礎。探索海洋特色文旅、海濱低空經濟、海洋大數據采集運用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新路徑。擦亮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進秦山島二期提升改造工程、連島海上游艇俱樂部等項目建設。加快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茖W優化近海養殖空間布局。高標準推進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加快傳統漁業向深遠海養殖、遠洋捕撈轉型,大力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等新技術,以國內領先的追求打造磷蝦產業集聚區。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積極推進海洋食品行業向精深加工轉型,催生漁業休閑體驗游等新業態,試點推廣“企業+合作社+漁戶”等合作發展模式,健全漁業生產服務體系,幫助漁民多渠道增收致富。高水平打造重點園區平臺。涉海產業園區是發展海洋經濟的主陣地。推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海產品預制菜產業園、南極磷蝦產業園、流體裝卸設備產業集聚區等專業園區建設,突出海洋特色、完善基礎功能,更好集聚上下游企業。結合上級政策文件、現有產業上下游、未來技術發展趨勢開展積極探索,布局規劃建設一批涉海園區,加快形成由海到陸的梯次開發格局,有力帶動港產城一體化發展。
增創開放合作新優勢,著力構建雙向聯通樞紐海港。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連云港必須擔負好的使命任務,也是推動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樞紐海港。錨定“千萬標箱、東方大港”目標,順應航道深水化、船舶大型化、碼頭專業化、港航智能化趨勢,有序推進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20萬噸級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等擴能增效項目,推動全港通過能力再上新臺階。持續拓展和加密遠近洋航線,以“進了連云港就是進了上海港”為追求,持續深化與上海港合作,優化靠泊“零等待”、作業“無縫化”等服務舉措,推動港航服務持續降本增效、提升品質,打造對優質資源具有極強聚合力的干線大港,昂起海洋經濟發展的“龍頭”。持續完善便捷高效的集疏運體系。深化鞏固首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成果,優質高效推進中歐班列陸海集結中心、阿克套港集裝箱樞紐、“一帶一路”供應鏈里?;氐戎攸c項目建設,積極參與中吉烏通道南北雙線布局,有力鞏固中亞最便捷出??诘匚弧<訌娕c陜西、甘肅等內陸省份港航物流企業合作,在共建共用出??谏蠣幦「鄤諏嵆晒?;拓寬宿連航道等蘇北“陸改水”通道,加快“連徐淮”組合樞紐建設,不斷增強對腹地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建設兩翼港區鐵路支線、連宿高速公路、構建“小快靈”內河疏港達園通道體系,進一步提升多式聯運換裝效能、暢通由陸到海的微循環。打造富有活力的開放平臺。更好發揮自貿片區、綜保區開放高地優勢,圍繞推動港航物流高質量發展、服務生物醫藥和石化全產業鏈開放、促進大宗貿易和跨境電商產業集聚等重點領域,加大制度創新和政策集成力度,積極探索保稅維修、前港后貿、服務貿易等新業態,積極在口岸、金融等領域爭取更大開放權限,更好為全市海洋經濟發展聚集優質資源、增添動能活力。
增強區域發展新功能,著力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高地??萍紕撔率呛Q蠼洕哔|量發展的根本驅動力。建強涉海創新平臺載體。圍繞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推動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一體創建國家實驗室,加快推進“深遠海裝備海上科學試驗基礎設施”海上大科學裝置創建工作,更好服務保障國家深海戰略實施。圍繞增強產業先導與產業組織功能,建設用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加快落地燃氣輪機產業園;精心建設海上風電、海洋藥物、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等省級重點實驗室,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涉海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轉化基地,促進技術共享、人才集聚和成果轉化,為全市乃至全省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科技支撐。推進涉海重大關鍵技術攻關。支持海洋物理與化學、海洋資源與環境等基礎領域研究,夯實海洋科技創新根基;堅持成果引進和自主研發相結合,不斷提高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占據領先地位的科技成果。抓好海洋高層次人才引育。積極支持高校院所加強優勢學科和科研力量建設,力爭設立更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打造人才攻關聯合體,不斷豐富完善人才“引育用留”的平臺載體。促進產學研深度對接,健全從需求征集、聯合攻關到成果轉化、利益共享的全鏈條創新機制,探索產業、科技、金融融合發展路徑,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海洋科技創新創業生態。
vw6KEiiwW1VDl+ymHswWIg==健全海洋保護新機制,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格局。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抓好海洋生態環境污染防治。建立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嚴格執行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健全海水養殖尾水監管體系,切實為海洋“減負”。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加強流域、岸灘與海域環境協同治理,從源頭上推動海洋生態環境穩步向好、穩定達標。深化海洋生態資源保護修復。用心守護藍色生態基底,切實保護好海洋公園、生態功能區、保護紅線區、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推進沿海生態廊道保護修復工程,扎實做好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筑牢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探索研究海洋碳匯的價值實現機制,為全市綠色發展開辟空間、釋放潛能。全面塑造沿海特色風貌。統籌推進海濱城市、灣區和城鎮帶建設。精心打造連云、贛榆、徐圩等海濱城區,拓展親海區域、做優濱??臻g,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以美麗海灣建設為載體,深化“一灣一策”整治提升,爭創省級美麗海灣示范區。積極推動濱海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和重點提升,依托風情小鎮、特色節點,拓展休閑漁業、漁村民宿等業態,實現生態效益和富民效益的互促并進。
(作者系中共連云港市委常委、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