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企業是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提供了指引。近年來,江蘇聚焦“1650”產業體系建設,大力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引導中小企業堅守實業、專注主業、深耕行業、強化創新,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形成了一批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全省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2萬多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
強化政策協同,優化發展環境。一是優化政策法規體系。2021年新修訂出臺的《江蘇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明確提出“引導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因地制宜聚焦主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中小企業在細分市場領域的競爭力”,為推動全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省委、省政府把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列為年度重點工作,每年分解目標任務,細化落實舉措,先后印發實施《江蘇省“千企升級”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江蘇省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在全省形成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工作合力。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省市縣財政聯動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省級財政累計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能力提升項目1844個項目、資金總額18.3億元。三是營造良好發展氛圍。開展“解碼小巨人——專精特新看中國(江蘇站)”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舉辦“專精特新·制造強國”發展大會蘇州專場活動,講述企業創新轉型故事,進一步擦亮專精特新企業的“金字招牌”。
強化梯度培育,壯大優質企業群體。出臺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建立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健全“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強化“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規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程序,提供高質量、便捷化的申報咨詢服務,提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聚焦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四新”類企業,建立優質企業培育庫,夯實優質企業梯度成長基本盤。每年從培育庫企業中評價公告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遴選認定一批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爭創更多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目前,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服務平臺入庫企業數超6.5萬家。
強化主體作用,提升企業創新能級。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推動企業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應用,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加強創新資源協同整合,支持龍頭企業面向中小企業全面開放設計研發能力、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點”上引導企業積極建設企業技術中心,聚焦主業實施技術攻關;“鏈”上引導專精特新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投融資機構等創新資源,組建以“公司+聯盟”方式運行的新型創新載體,突破技術難題;“面”上發揮典型標桿示范作用,培育建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目前,全省專精特新企業中99%建有研發機構(39%為省級以上),每家企業平均建有研發機構1.7個。2023年,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投入總額同比增長16.6%,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5.8%;企業戶均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3件;約九成以上的企業分布在全省“1650”產業體系,77%屬于工業“六基”領域,20%的企業主導產品在產業鏈關鍵環節“補短板”“填空白”。
強化協同創新,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出臺《江蘇省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管理辦法》,累計培育75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創建11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制定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建設實施方案,先后認定15家開發區為省級融通型特色載體,為每家載體提供3000萬元專項資金。組織舉辦“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聚焦新能源汽車、船舶海工、工程機械、電力設備等重點集群產業鏈,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產業鏈和供應鏈,形成大企業示范引領、中小企業專業化支撐、特色載體助力融通的良好局面。開展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工作,聚焦制造強國、網絡強國重點領域,通過龍頭企業發布產業技術創新和配套需求、中小企業“揭榜”攻關的方式,助力大企業精準對接更多未進入供應商體系的協同創新伙伴,共同攻克一批產業技術難題,形成一批融通創新成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強化賦能服務,破解企業發展難題。一是推動數字化賦能,加快轉型步伐。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省財政每年拿出12億元專項資金,對數字化轉型項目給予貸款貼息補助,已為4.3萬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免費診斷,累計創建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88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32家。指導各市積極爭創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蘇州入選首批試點城市。二是特色金融助力,提升融資服務效能。建立5萬家優質中小企業“白名單”庫,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打造專精特新企業專屬產品和服務,設立省普惠金融風險發展補償基金項下子產品“專精特新貸”,舉辦“2024金融賦能制造強省”行動專精特新專場。促進投融資對接,舉辦省政府投資基金園區行“專精特新”專場活動,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月一鏈”投融資路演活動。強化上市培育機制,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建設。目前,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上市的有671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1家。三是精準精細服務,解決企業訴求。在全國率先出臺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專員制度,實現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專員應配盡配,在涉企訴求受理、惠企政策速遞、助企資源對接、促企能力提升、護企權益保障等方面為專精特新企業紓困解難。持續開展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巡診活動,針對企業管理痛點堵點,組織專家團隊開展“點對點”免費巡診,為企業“把脈問診”,問題解決率超90%。
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既是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的需要,也是持續增強實體經濟發展活力的要求。新形勢下,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國新型工業化大會部署,更大力度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企業,助力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一是發揮財政政策的引領作用。落實好中央財政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和省制造強省建設專項資金政策,聚焦“1650”產業體系建設,支持更多中小企業開展產業技術創新、智改數轉網聯、產業轉型升級等,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二是持續壯大專精特新企業。按照擴增量和提質量相結合的要求,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三是持續加大數字化轉型力度。積極爭創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打造一批“小燈塔”企業示范樣板,引導廣大中小企業“看樣學樣”,加快數字化轉型。四是持續強化精準精細服務。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深化服務專員制度;深入推進“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推動中小企業與資本市場高效對接;加強典型宣傳和經驗推廣,講好專精特新企業故事,在全社會營造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一級巡視員)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