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在我國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孟河醫派這一發源于江蘇常州孟河一帶的地域流派,綿延四百余年而薪火不息,是現存延續傳承最好的醫派之一。因其醫術精湛、國手頻出、著述豐碩、傳承有序、影響廣泛而獨樹一幟,造就了“吳中醫學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的盛譽。研究挖掘孟河醫派的發展歷史和傳承經驗,對于現代中醫藥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多措并舉推進孟河醫派的傳承發展
孟河醫派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漢魏時期的道教活動,隨著費、馬、巢、丁四大醫學世家的出現,至明末清初逐漸形成一支具有地方影響力的中醫流派。縱觀其發展歷程,孟河醫家始終在歷史轉折的重要節點尋求發展新機遇,并帶動醫派走向全國、跨出國門,培養了眾多海內外傳人,推動全國乃至全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進入新時代,孟河醫派并未淡出歷史舞臺,而是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這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傳承和保護。
完善創新發展機制。常州市政府以弘揚、保護、傳承、發展孟河醫派為目標,于2019年出臺《常州市孟河醫派傳承創新工程實施意見》,組織實施常州市孟河醫派傳承創新“333”工程。提出建立孟河醫派傳承研究、臨床應用、藥物研發三大體系,搭建孟河醫派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文化宣傳三個平臺,完善孟河醫派協同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三項機制,為孟河醫派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搭建學術研究平臺。在常州市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中醫學術單位和團體的大力支持下,多家孟河醫派相關研究機構及組織先后成立,為孟河醫派的創新發展提供學術支持。常州市中醫院于2006年成立常州市孟河醫學研究所,后于2018年成立常州市孟河醫學研究院;2007年常州市中醫藥學會創辦并成立孟河醫派研究會;2007年孟河鎮成立常州市孟河歷史文化研究會;2008年常州市新北區成立常州市孟河醫派傳承會等。在當地政府和孟河醫派相關學術研究機構組織的牽頭下,常州多次舉辦孟河醫派相關學術會議,促進醫派學術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如2021年舉行孟河醫派傳承與創新高峰論壇,2023年成立世界孟河醫派發展聯盟并召開聯盟大會等。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常州市政府實施孟河醫派百人傳承培養工程,對創新流派傳承模式進行有益嘗試。聘請孟河醫派健在的名老中醫,對在全市范圍內選出的優秀中醫進行“傳幫帶教”,通過“以師帶徒”的形式培養一批具有扎實理論功底、精湛診療技術、高尚醫德醫風的孟河醫派新傳人。成立一批孟河醫派的實踐基地,目前全市建有孟河醫派國醫大師工作站1個、孟河醫派名中醫傳承工作室6個、孟河醫派名中醫基層工作站34個,為孟河醫派的傳承提供學習實踐場所。
創新醫藥臨床應用。在常州市衛健委的指導下,常州市中醫院建設了一批具有孟河醫派臨床經驗優勢的國家、省級中醫重點學科、專科;逐步建設具有孟河醫派特色的經典病房、名醫工作室、“治未病”中心和孟河醫派基層工作站;遴選適宜的孟河醫派中醫藥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增加群眾對孟河醫派的信任度和獲得感;依托常州市中醫院建設“國家孟河醫派中藥飲片特色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將孟河醫派經典名方向“協定處方—院內制劑—新藥”轉化。
加強醫派文化推廣。常州市政府及中醫界有識之士通過各種形式積極擴大孟河醫派文化的影響力:設立并開放孟河醫派陳列館、孟河醫派博物館;修繕并開放費伯雄、丁甘仁、馬培之等故居,還原孟河醫派的歷史文化風貌;推進孟河地區中醫特色小鎮建設,努力打造具有孟河醫派地方特色的中醫藥養生旅游基地;推出《孟河醫派》《孟河醫道》等宣傳片。同時,將“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參加海外國際文化貿易展;探索多層次的中醫藥國際教育交流合作,讓孟河醫派更好地走向世界。
孟河醫派薪火相傳的特色經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孟河醫派的形成或許具有偶然性,但其發展壯大又具有必然性。孟河醫派傳承至今四百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中蘊含著獨特的傳承經驗和發展理念。
發皇古義,一歸醇正。孟河醫派的醫家歷來十分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習,強調回歸岐黃仲景之學的重要性。費伯雄在《醫醇賸義》中指出研讀《靈》《素》諸書的重要性,并將《傷寒》《金匱》等書奉為金科玉律。丁甘仁強調《傷寒》《金匱》二書為中醫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缺一不可。根深方能葉茂,孟河醫派在傳承教育過程中強調汲取中醫典籍精華,不僅為其后學者們打下厚實的理論基礎,也為孟河醫派學術思想不斷推陳出新提供了原始動力。
兼容并蓄,匯通中西。孟河醫派在傳承過程中并不偏執一宗,而是以其開放包容的胸襟廣泛吸收各家各派之長。廣泛繼承了吳門醫派等其他中醫流派的學術思想,創立了傷寒溫病融合的辨證治療體系;各醫家之間善于交流切磋,收徒不限門戶。在對待西方醫學的態度上,堅持在中醫為體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吸收西醫精華,在中西醫結合方面的探索為醫派的傳承和中醫學的近代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立足特色,與時俱進。孟河醫派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在于能夠把握時代發展的潮流,弘揚醫派特色優勢,實現創新式發展。近年來常州市政府主導,多部門共同參與,不斷整合醫療資源,提供孟河醫派特色醫療服務;鼓勵孟河醫派特色產品開發,推出具有孟河醫派特色的中醫藥產品和文化產品;支持孟河醫派特色產業發展,探索形成融合醫療、科研、人才、旅游、文化、養生為一體的孟河醫派傳承保護格局。
對現代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啟示
孟河醫派在傳承過程中始終不忘其根,在發展進程中始終與時代接軌,其跨越古今、聯通中西、生生不息的傳承發展經驗是對中醫藥守正創新的較好詮釋,對繼續繼承好、發揚好、利用好中醫藥具有重要的啟示。
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本質上是處理中醫藥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問題。守正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而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動力。現代中醫藥的傳承發展需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以守正促創新,以創新固守正,才能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
守正不是墨守成規,而是堅持傳承精華,發揮中醫藥在新時代的獨特優勢。中醫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未病先治的養生理念、博采眾長的學術風格、大醫精誠的醫學品德等都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傳承中醫藥精華也是對中醫古籍經方的再認識,不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要師古不泥、古為今用,對其中的學術經驗、思維理念、傳統技藝進行遷移轉化,用以指導解決當今臨床實踐中的新問題。
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堅持與時偕行,激活中醫藥發展的新質生產力。要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推動中醫藥理論創新和成果轉化,聚焦疑難重癥,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加快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發展,實現中藥規范化、規模化生產,以醫藥為載體,打造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健康服務、文化旅游、延伸產業等現代中醫藥產業體系。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臺,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支撐,完善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模式。
(作者分別系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南京審計大學講師,常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