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國之大者”。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指示精神,江蘇省高院在全國率先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設立以生態功能區為單元的9家環境資源法庭,對全省基層法院管轄的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實行“三合一”、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在江蘇省高院統一部署下,江陰法院于2019年7月成立長江流域環境資源第一法庭,集中管轄涉及蘇錫常鎮部分市(縣)區的環境資源案件。圍繞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江陰法院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深化高質量司法實踐,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以最嚴法治服務保障長江大保護戰略實施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長江保護法》施行以來,江陰法院始終秉持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理念,嚴厲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等行為,運用法治手段有力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安全。
依法嚴懲長江涉漁違法犯罪。聯合轄區公安局、檢察院制定《關于為堅決打贏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實施意見》,召開新聞發布會,舉辦法律適用專題研討會,共同打出司法服務保障長江禁捕工作“組合拳”。重點打擊使用“電、毒、炸”等危險方法或滅絕式工具實施長江非法捕撈刑事犯罪,為長江十年禁捕“三年強基礎、頂得住”提供有力支撐,非法捕撈案件呈逐年下降趨勢,團伙作案明顯減少,2023年受理29件,較長江十年禁捕專項行動實施前下降69.15%,今年上半年僅受理10件,刑罰預防犯罪功能充分彰顯。
有效遏制長江非法采砂高發。通過加大財產刑處罰力度、依法沒收采砂船舶和機具、責任追究刑民并舉、強化監禁刑適用、提高罰金刑數額等手段,保持對盜采長江江砂行為的嚴打高壓態勢。2021年以來,共審結長江非法采砂案件182件,打掉采砂團伙30個,512人被追究刑事責任,涉及江砂重量753萬噸、價值2.8億元,責令被告人繳納罰沒款8687萬元、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5189萬元。2022年3月,江陰法院組織開展以“共護一江清水、共促生態建設”為主題的非法采砂船舶集中處置活動,被央視等多家國家級媒體集中報道。
助力打贏長江污染防治攻堅戰。嚴厲打擊暗管偷排、跨域傾倒固體廢物等污染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斬斷危險廢物非法處置、排污監測數據造假等產業鏈。審結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交辦的遠澤公司超標排放重金屬污染物案和復興公司傾倒危險廢物案,其中遠澤公司案中,推動案涉地塊從工業用地轉為生態濕地,遠澤公司賠付的38萬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用于污水處理廠尾水提升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有效削減尾水入長江污染負荷,利用生態濕地“碳匯”功能實現碳排放削減效果,該案入選全省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典型案例;復興公司案中,在民事部分首次適用民法典污染環境懲罰性賠償條款,判決復興公司承擔環境修復費用、環境功能性損失費用等452萬元(涉及大氣、土壤及水生態環境損害),并承擔懲罰性賠償金11.46萬元。
以系統保護融入生態環境綜合性修復治理
延伸審判職能是人民法院服務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具體實踐。江陰法院從整體性和系統性著眼,以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為抓手,主動融入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格局,努力實現懲治違法犯罪、修復受損環境、護航綠色發展協調共贏。
創新生態環境修復方式突出教育懲戒。因時因地靈活適用補植復綠、增殖放流、限期履行、勞務代償、從業禁令等方式,引導違法者對受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及時有效修復,做好生態保護“后半篇文章”。在5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適用“勞務代償”,讓公益“破壞者”變為“守護者”;對79起污染環境案件127名被告人適用從業禁止令,有效阻斷或降低污染環境再犯可能性。
運行恢復性司法機制放大保護效能。建立完善“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審判執行機制,與相關職能部門先后在江陰利港窯港口、錫山九里河、揚中經開區、惠山惠聯公司等地共同設立6個各具生態環境功能特點的司法修復基地,為環境資源案件執行提供替代性修復項目和場地,提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的使用效能,推動恢復性司法裁判有效落實,相關經驗做法被《人民日報》專版報道。規范管理和科學使用生態環境修復資金,將長江非法采砂案件當事人繳納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費用用于長江岸線安全隱患整治項目,促使修復資金在生態環境治理立項項目框架內發揮替代性修復實際效果,助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豐富公眾環保參與實踐深化源頭治理。堅持專業審判與公眾參與相結合,在《長江保護法》施行日、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通過邀請代表委員旁聽庭審、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典型案例、發布環資審判白皮書、開設保護生物多樣性“法治講堂”、參與新聞綜合廣播等方式,不斷擴大環境司法保護影響力;常態化開展巡回審判,推動環境司法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以案釋法強化環保觀念,引導公眾自覺成為環境保護的宣傳者和踐行者,從源頭有效壓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以協同聯動構建生態環境全鏈條保護格局
江陰法院積極探索打破部門、行業、領域甚至行政區劃限制,加強內外協調,推動形成環境資源全鏈條大保護格局,助力綠色發展和營商環境優化。
依法支持和監督行政機關履行生態環境監管職責。充分發揮環境資源行政審判的支持、監督功能,促進相關行政執法機關增強依法行政意識,認真履行環境資源保護監管職責,及時查處環境資源領域違法行為。2021年以來,共審結環境資源行政訴訟案件175件,行政機關敗訴率14.3%。
扎實推進環境公益訴訟和損害賠償磋商工作。支持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構建公益訴訟專門審判程序和裁判規則,2021年以來,共審結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85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案件3件,通過“官告官”全新訴訟模式,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職的同時,促進受損生態環境修復。如鎮江京口檢察院訴水利行政機關不履行長江采砂監管職責行政公益訴訟案,依法認定行政機關存在以罰代管、消極履職等違法情形,支持檢察機關提出的訴訟請求,相關案例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整治非法采礦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在污染環境刑事案件審理中,對于損失確定、被告人有賠償意愿的案件,支持環保部門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如蘇陽公司非法排放廢水污染環境案,蘇陽公司在案發后與環保部門達成自愿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5萬元的協議。該案入選“全省生態損害賠償磋商提名表揚案例”。
強化法院內部協作保障和區域司法協作。以跨區域司法協作促進全流域協同治理為目標,積極探索長三角區域環境資源案件審判執行司法協作機制建設。先后與鎮江中院、常州中院簽署環境司法審判合作框架協議,構建覆蓋跨域立案、異地開庭、文書送達、委托執行和信息共享的全方位聯動工作機制;與上海崇明法院等位于長江入海口的4家法院聯合簽署《長江口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合作框架協議》,致力于構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司法保護共同體;與南京玄武法院、南通如皋法院聯合簽署《長江流域(江蘇段)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長江流域(江蘇段)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
(作者系江陰市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