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是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省委書記信長星在全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聚焦海洋科技、海洋產業兩個關鍵,統籌臨海近海資源利用和深海遠洋開發,提高科創資源集聚度,培育涉海科技型企業,因地制宜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江蘇憑海跨江、擁湖枕河,沿海地區平原面積廣闊、岸線類型多樣、綠電資源豐富、江海聯動優勢明顯。以海洋科技賦能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緊扣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具有沿海特色的海洋經濟,以科技的含金量提高海洋產業的含新量。
海洋科技創新資源優勢不斷凸顯。2023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GOP)為9606.9億元,占全省GDP的7.5%,對地區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8%,其中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占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左右。我省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擁有954公里的海岸線,海洋資源綜合指數居全國第四,濱海濕地占全國的18%,沿海灘涂約占全國的1/4,海洋資源豐富、海域灘涂廣闊、海洋生態優良,具備實現海洋科技創新的獨特自然優勢。江蘇沿海地區正立足地理位勢,把握生產力布局走勢,搶抓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上海大都市圈功能拓展和長三角產業協同創新機遇,因地制宜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積極探索海洋產業強省之路。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水平不斷提升。我省沿海地區涉海產業領域已建成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超100家,培育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300家。圍繞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洋電子信息、新能源、綠色智能海洋裝備等領域組織實施關鍵技術和成果轉化項目超50項。強化對涉海科技項目、科技企業、創新平臺、成果轉化、高端人才的政策扶持,加速高端人才創新創業項目集聚,初步形成“領域專精、層次高端、梯隊有序”的高水平創新團隊。量質齊升建設重大涉海平臺,培育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服務力量,打通產學研用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支持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建設。集聚高端資源,加快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等海洋戰略力量布局,打造向海發展“強引擎”。
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賦能海洋旅游業、海洋漁業等傳統海洋產業,借助“數字+”實現強鏈補鏈延鏈,豐富傳統海洋產業門類,創新產業業態,做大產業規模。通過海洋科技創新促進我省沿海地區臨港、能源、海洋工程裝備、醫藥等特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向綠色低碳轉型,海洋特色產業“兩高一低”項目產值占比近三年降低5%。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海洋牧場、海洋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科技研發力度和新技術的應用不斷加大,引導海洋產業向新興領域邁進,推動相關產業迅速突破,進一步提升新興產業競爭力。
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有著諸多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海洋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前沿技術研發不足、科技創新主體單一、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缺乏等問題,亟須發揮海洋科技創新對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沿海地區海洋科技支撐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長三角地區科技、人才和產業優勢,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支撐體系,促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切實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加快建立開放、協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明確海洋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打造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做好海洋科技創新制度頂層設計,引領海洋科技內涵式發展,推動相關產業、財稅、土地、環保等政策與科技政策銜接配套,推動科技政策落地落實。加強海洋科技關鍵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外引內培”雙向發力,按照海洋產業關鍵性技術突破路線圖,精準對接人才需求,因地制宜創新人才飛地模式,解決沿海地區高端人才不足的問題。積極拓展海洋科技創新主體投融資渠道,深化與金融機構合作,實施“金融+”工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對涉海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建立覆蓋不同發展階段各類企業的金融創新體系,為涉海科技型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加強前沿技術研發,打造沿海地區海洋經濟戰略科技力量。堅持海洋產業創新發展需求導向,按照“一年起勢、三年成型、五年躍升”的思路,通過政產學研協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快自主培育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平臺,構建以實驗室為引領、技術創新中心為骨干、新型研發機構為支撐的創新平臺體系。積極推進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省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創新中心和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海洋創新平臺建設,構建關鍵核心技術融合創新體系。依托江蘇海洋大學,整合現有涉海高校、科研機構和科考平臺等創新資源,聚焦江蘇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協同攻關,加速海洋創新資源集聚,打造高端要素“蓄水池”,建設國內領先的海洋高端研發基地(平臺)。加強與國際海洋科研強國以及國家海洋領域大院大所的合作,吸引其在我省沿海地區設立研究所或分院,切實提升江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沿海地區海洋技術創新體系。海洋科技創新需打破路徑依賴,圍繞我省沿海地區海洋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節點,實施海洋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計劃,壯大涉海科技型企業集群,支持企業與高校等研究機構針對關鍵性核心技術、戰略性技術產品、高端裝備等產業鏈“卡脖子”關鍵環節進行聯合攻關。一是技術創新主體由過去過多依靠科研院所向企業轉變,積極探索“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多元主體協同創新機制,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涉海科技型企業聯合打造特色產業學院、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中心等機構,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調創新生態。二是破除“大樹底下不長草”現象,從過去過多依賴國有企業向多元經濟主體共同發力轉變,將民營企業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三是做好海洋科技創新服務,按照“放管服”要求,為科技創新主體減負松綁,優化創新主體過程管理,打造具有較強活力和生命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提升海洋科技服務能力,構筑新型海洋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我省沿海地區海洋科技能力提升,需要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海洋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和組織,尤其是著力構筑新型海洋科技公共服務平臺。一是打造海洋產業技術研發協作服務平臺,最大程度解決海洋產業“共性”技術投入問題,以公共實驗室、專業技術實驗室、檢驗檢測技術中心為主要載體,切實提升中小企業高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增強海洋產業整體競爭力。二是共建海洋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打破海洋科技資源分散割裂局面,發揮海洋科技資源合力,重點加強大型涉海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以及海洋科技資源庫、咨詢服務共享。三是以智慧港口建設為抓手,布局線上線下一體化現代物流共享服務平臺,將沿海三市港口打造成服務產業端的智能物流平臺,為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智能信息服務和一體化物流服務,實現線上線下無縫對接。
[作者分別系沿海發展智庫教授、中韓(鹽城)產業園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沿海發展智庫執行主任]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