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是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作出部署,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新型工業化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重要論述,極大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對工業化的規律性認識,為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必須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準確把握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和實踐要求,大力培育“可堪大任”的新型工業化人才,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人才支撐。
新型工業化是知識經濟形態下的工業化,其本質特征包括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和生態化,與教育、科技、人才密切相關。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步伐加快,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對新型工業化人才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具備創新思維和數字素養。工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也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創新能力不僅是產業競爭力的來源,也是新型工業化建設的核心驅動力。數字驅動也是新型工業化建設的突出屬性。相對于傳統工業化而言,新型工業化強調的是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將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領域,通過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制造業的數字化水平,推動工業領域的效率和效益持續提升。從發展的角度看,創新思維和數字素養已成為新型工業化人才的必備素質和基本能力。
具備跨學科和跨領域的知識儲備。新型工業化的典型特點就是科技含量更高、信息化融合度更深、科技創新能力更強、資源利用效率更高。推動新型工業化,需要大力推動傳統行業進行智改數轉網聯,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航空航天以及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基于產業發展,新型工業化人才除了要有傳統學科的深厚專業功底,還要具備跨學科和跨領域的知識儲備,能準確把握科學技術和人類發展基本規律以及產業發展趨勢,實現知識體系和能力素養的重新識別、融合與重構。
具備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實體經濟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關鍵引擎。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了a99d2487b738c324130539bf2f33713dfb8cf401f0e70323d94ca9c80c8864a4當前生產方式的變革,并引領生產方式向高端化轉變,客觀上對從業人員尤其是傳統工業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技能要求。這迫切需要那些既了解工業發展又精通數字技術的卓越技術人才,來引領推動傳統工業走向新的發展階段。同時,在新技術的驅動下,新產業、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急需具備專業知識底蘊、經過實踐鍛煉成長、掌握產業技術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推進新型工業化,人才是關鍵。高校作為原始創新的主戰場、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服務支撐新型工業化建設上做了許多探索,努力將服務地方發展作為優勢學科和品牌專業建設的重要任務。江蘇是科教大省,也是制造業大省,超過一半的江蘇高校優勢學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密切相關,超過一半的江蘇高校品牌專業與“1650”產業體系建設密切相關。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江蘇高校要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緊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人才需求,找準服務支撐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切入點、結合點與著力點,優化人才發展路徑,強化人才培育特色,把高校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支撐新型工業化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優勢。
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要始終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專業布局,建立起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體系。打破固有知識體系和路徑依賴,大力推動“大學科”制建設,改變依賴單一學科辦專業的模式,建設跨學科融合、多學院建設、多平臺共享的新型專業建設模式,將強化學科交叉、建設交叉學科作為服務新型工業化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準確把握當前科學研究范式變革趨勢,及時跟進學科發展,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領域建好交叉學科,培育優勢學科方向。深刻理解傳統學科固有內涵加速分化、重構、革新的現狀,系統凝練并優化學科方向,在鞏固優勢特色的同時,為傳統一級學科賦予前沿和交叉屬性,打造新的增長極。
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新型工業化強調數字智能,需要高校系統化構建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數字化專業人才、數字化應用人才和數字化管理人才的需求,樹立現代、科學的教育理念,摒棄傳統以考試和分數為中心的評價體系,轉向以學生為本、以適應社會需求為標準的教育模式,構建與數字化時代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加強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打造跨學科的課程項目體系。強化前沿科技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的數字支撐,大力推動高校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如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平臺等,推動數字化教學和科研活動的開展。充分利用AI精準賦能,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通用AI智慧平臺,對各類數據進行綜合治理、融合分析、知識應用,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把數據應用分析提升到知識邏輯學習與構建的層次,服務高質量人才培養。打破傳統課堂固定時空格局的限制,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開放式工程教育模式,構建開放泛在、虛實結合、人機交互、智聯共享的智能學習環境,推動教學活動向場景化、沉浸式和交互式轉型升級。
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產學研融合是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支撐。新型工業化強調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引擎,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來構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強化高校與企業、研究機構的緊密合作和互動交流,推動企業更靠前、更深度地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定,提供人才建設的資金支持。從行業、企業聘任“企業導師”“產業教授”參與教學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縮小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人才鴻溝”。主動面向產業領域重大需求,以“點線面”結合方式,建立產學研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圍繞關鍵技術點,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把握需求線,聚焦國家重大需求,依托優勢特色學科,與行業科研院所、龍頭生產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拓展培養面,以大類學科群為覆蓋面,引導學生深度參與重大項目,從科技前沿提煉科學問題,用科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化處處長)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