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大學畢業后進入東臺法院工作,至今已經33年。這些年,我一邊辦理案件,一邊耕讀勞作,鄉親們親切地稱呼我為“泥腿法官”“農民法官”。對此有人覺得太土氣,我卻很自豪,這說明轄區的群眾把我當貼心人。我深感在基層法庭工作,必須有“農民心”,才能知“農民愿”,只有真正面向群眾、服務群眾,才能在鄉土大地擦亮公平正義的法治底色。
法治的“種子”深埋心底
上世紀80年代末,我還在上高中,一位親戚被鄰居家的狗咬傷了,而鄰居謊稱是親戚打狗在先,雖經村里多次協調,但他仍拒絕賠償。得知此事后,我主動站出來和親戚共同寫起訴狀、一起收集證據向法院提起訴訟,最后法院判決鄰居承擔全部賠償責任。讀大學期間,因學習法律專業,我經常收到親戚鄰居寄來的信件,里邊大都是咨詢法律相關問題。我發現,農村原來是這么地缺乏法律知識,卻又是這么地需要法律知識。“扎根鄉村、回報鄉里”的種子就這樣深埋在了我的心里。
大學畢業后,我回到了家鄉東臺,第一站被分配在新街人民法庭,9年后隨著法庭撤并到唐洋人民法庭,2019年又到了三倉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最常遇到的就是家長里短的糾紛,可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一些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案件,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卻都不服氣。有時現場明明調解妥當,其中一方回家后又翻臉不承認。一些村民對法院的訴訟程序和相關規則比較陌生,對被“告上法庭”反應激烈,調解時一言不合甚至還會動手。
在處理這些案件時,我慢慢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農村里的案件,大多都是“熟人糾紛”,不少案件都牽扯了數十年甚至上下幾代的矛盾。辦理案件時,受到傳統司法職能定位的影響,我們容易不自覺地將矛盾糾紛內容特定化、法律化,可設身處地考慮一下,如果僅僅依據法律來評價糾紛里面的生活事實,很容易忽視糾紛背后的多重矛盾與情理需求,萬一處理不好,容易造成一段“熟人”關系的破裂。這在農村來說,影響巨大。東臺是董永故里,孝賢文化遠近聞名,村民們與生俱來就對長輩老者充滿尊敬,如果在審理一些難以調解、關系復雜的案件時,邀請一些在當地有威望、受大家尊敬的老同志參與調解,是否會有更好的效果呢?
在這樣的思路下,我漸漸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老百姓的“道德評議”機制。在巡回審理時,邀請一些工作經驗豐富、社會聲望較高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等組成道德評議小組,先從道德的角度對案件和當事人行為進行評議,再從法律的角度徐徐圖之,分析案情,講透情理法,努力讓當事人勝敗皆服。這樣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當事雙方過往的矛盾,便于尋找更合適的調解角度,也能在解紛的過程中,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普法,加強鄉村法治建設。長年累月的巡回審理與道德評議,潛移默化地改善了社會風氣,提高了村民道德水準,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特色農業也需法治護航
我曾辦理過這樣兩起案件,一是三倉鎮某村村民李某承包了村里的農田,大面積種植西瓜,他與同村的王某簽訂了運輸合同協議,可因為諸多原因,西瓜收購價下降,李某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運輸費,被王某告上了法庭。二是某戶人家有個砂石場,風大時,水泥灰塵容易被風吹起,影響鄰居家的桑田。盡管砂石場的負責人也幫助農戶進行了桑葉清理,但依舊無法讓對方滿意。
這兩個案件看似沒有關聯,可中間的核心“元素”都是轄區內重要的特色農業。三倉法庭下轄三倉、唐洋、新街、許河等7個鎮(區),管轄地域面積約640平方公里、人口近30萬,農業資源豐富,轄區內有“東臺西瓜”“許河冬瓜”“弶港文蛤”等多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與這些特色農業相銜接的上下游產業都是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也是容易產生糾紛矛盾的地方。接到第一個案件時恰好是初夏時節,也是西瓜的重要銷售期,如果耽誤了被告瓜田的采摘和上市,對當事人雙方都有影響。第二個案件里,蠶的生長需要大量新鮮干凈的桑葉,被污染的桑葉會降低蠶的成活率與成繭的質量,可損失輕重只有當地經驗豐富的蠶戶才能體會。
為了護航轄區特色農業發展,我們搭建了涉農綠色通道,以“不誤農時”為準則,對農產品產購銷和其他環節中產生的糾紛快立、快審、快結。同時,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戶法律需求,通過以案釋法、接受法律咨詢等形式,對他們關心的法律問題進行解答。針對轄區涉農案件頻發且具有時效性的特點,與三倉鎮、許河鎮、沿海經濟區等鎮區和西瓜協會等行業組織建立訴調對接機制,協力妥善化解重點領域矛盾,實現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相關做法與紅色黨建引領、金色天平解紛合稱為“‘三色’引領·法治‘滿倉’”工作品牌,獲評“全省法院優秀人民法庭品牌”。
在鄉村大地留下普法身影
如果說尊重社情民意是在法律框架下對過往延續而來的“熟人社會”關系的思考,謹慎研究涉農合同糾紛與侵權類案件是對特色產業的回應,那加強基層普法工作則關乎鄉OQuGP13c4iUPk6RL7XwBP9AgJWFJtCgU1hPkfmUvrXQ=村法治建設的未來。
每年我們都會對轄區生產生活中最常需要的法律常識進行梳理,對合同與證據意識、維權程序、政法部門職能等村鎮居民需要用到的法律常識進行普及;對“你妨礙了我家進出我就推翻你家圍墻”的“同態復仇”心理進行規勸;對“危險駕駛罪”“盜竊罪”“聚眾賭博罪”“非法捕撈罪”等農村常見的犯罪類型和后果進行闡明。2023年以來,我與同事們累計開展“送法下鄉”活動58次,發放各類普法材料2000余冊,瓜田、小巷、工廠里都留下我們普法的身影。
每個季度,在中國工農紅軍鹽城東臺紅軍小學——三倉小學,都能聽見稚嫩又嚴肅的聲音:“現在開庭!”在這些特殊的“庭審”中,審判長、審判員、公訴人、辯護人、書記員、被告人等角色,均由該校學生擔任。有一個模擬案件是真實發生過的“校園欺凌”案,被告人王某虎因被害人陳某喊其綽號而心生不滿,雙方發生口角,王某虎叫來高年級的康某,二人要求陳某下跪,并毆打陳某致其輕傷,康某還用手機拍攝毆打視頻,在QQ空間與學生之間廣泛傳播,造成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加強未成年人法治意識是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們與三倉小學聯合創設了“紅娃法庭”沉浸式普法項目。每學期根據各年齡段學生的接受程度,研究制定適合本年級的法治課堂清單,提前安排好課程主題、時間、數量,把未成年人校園侵權、尋釁滋事等最實用的6類法治教育搬到課堂。在“模擬法庭”中,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充分了解了法院審理案件的程序,切身感受法律的神圣和審判活動的威嚴,也對違法的嚴重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庭上,我們還會邀請學生家長現場觀摩,引導家長重視家教家風,同時堅持做好模擬法庭點評,讓孩子們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播下“法治之種”、綻放“未來之花”。
2023年12月,我獲評全國法院先進個人。站在領獎臺上,我百感交集。這份榮譽是對我和同事們工作的肯定,也讓我們更審慎地思考扎根基層、守護法治的意義。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基層人民法庭工作,就像大樹扎根土地一樣踏實心安,能立足司法審判崗位,為基層的老百姓做點什么,是我內心最深切的滿足。未來,我會繼續堅守在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讓公平正義、法治夢想在鄉土大地開花結果。
(作者系東臺市人民法院三倉人民法庭庭長)
責任編輯: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