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是李密上呈給晉武帝的奏章,言語誠懇、貼切,詳細闡述了“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的事實,以真摯的情感懇請晉武帝準許自己先孝后忠。《陳情表》一書,“陳”的是孝情、苦情、忠情,是李密無上的赤誠及其內心最深層的情感,表述了李密本人對祖母的深厚愛意,也對君主晉武帝表述了感恩戴德之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忠孝禮義的切實體現,是極佳的德育素材。同學們深度品析《陳情表》,探究其中的忠孝觀念,感悟中華傳統美德,并對文中以文言文表述真摯情感的獨特修辭方式做出深度賞析,開展對《陳情表》語文要素及其人文素養的同步品鑒,非常重要。
一、賞讀文本語言、洞察作者心境
人在使用文字進行藝術創作時,應如劉勰《文心雕龍·情采》中所言一般:“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
即先定情,再表理,定情后理自然而成,理順后,言辭自然暢通。這是書面表達的行文典范,也是以文字進行創作的真意,《陳情表》便是此中高手。所以,學習《陳情表》時,應從其行文、表意角度出發,對其文言修辭進行深層賞析。
(一)于文字中品味情感
在對李密行文語言進行賞讀的過程中,需同時對其蘊藏于文中的真摯情感展開分析,才能感受到其獨特的文言修辭形式、情感表達模式,并將此類獨特的語言表達積累下來,在鑒賞與深度評析后,轉化成個人語言積累,在日后巧妙運用出來。如此,同學們在品味文字情感的過程中能逐漸理解語理、探明語義、掌握語情,能有效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寥寥八字,描述出了個人幼年的悲慘經歷,奠定了全文的悲涼基調。這是李密行文的一大特色,即以高精練度的修辭講述復雜故事,以深思熟慮后的精準文言用詞完成寫作。
使用簡潔文字概括復雜內容,既能體現出李密行文時的多思多慮及其堅定的內心,又能準確傳達出他想表達出的最直觀、最根本的意思,表述其情緒、想法,使文字呈現出深沉而內斂的特征。這種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所在,也是中國特色文言修辭在精確表意與復雜情感哲理傳遞中獨特的功能體現。
正是由于李密這種獨特的寫作手法,才使得《陳情表》一文得以在不長的篇幅中訴說完整的故事,“陳”想說明的“情”,在完整表達個人訴求之上,自然流露出作者復雜且真摯的情感。這種情感與文言修辭的融會貫通,給文章增添FxxxbwjIxS07bsxDMXvWDEih/RZkpP9WaLcozKHD2/s=了一抹別樣的文學意境與文學內涵。
(二)于行文中窺探忠義
《陳情表》全文可劃分為三大結構。
第一節,李密講述了自己幼年的悲慘遭遇及與祖母間的深厚感情。
第二節,李密誠懇地表述了自己在政府征召、祖母病重二者間的兩難境地。
第三節,李密對社會現狀作出分析,并誠懇請愿,希望先盡孝、后盡忠,彰顯了李密希望孝于親、忠于君的深切思想。
但所謂“忠孝自古難兩全”,加之李密作為亡國之臣,在忠君之事上,要何處表忠、如何陳情,又如何權衡忠與孝、如何實現個人的精神追求是極為困難的。而在此時,一紙《陳情表》呈上,李密以低姿態愿請于亡國之初退隱,言辭懇切、感情真摯,是對自己“忠孝兩全”的保全,也是對親、對君一片赤誠之心的體現。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
這并非一句簡單的自述,而是對時下社會環境的批判,是對制度的不認同,是通過個人的境遇反映社會不公的特殊表達形式。這種寫作特色更進一步豐富了文章的情感內核。在其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之下,李密以真摯的情感闡述,將為人子、為人臣,社會與家庭中的矛盾表現得清晰、流暢,將個人情懷與國家大愛之間的沖突刻畫得深刻、完整。
(三)于結構中聯通思想
除此以外,李密在書寫《陳情表》時,十分注重行文結構。整篇文章都處于有序、緊湊的結構之中,各個部分、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有其特殊功能,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如文章內容、語言信息中的前后邏輯關系,或是前后言辭轉換之間,李密個人情感變化的過渡關系。
這種特殊的文言修辭形式與寫作手法,使得《陳情表》體現出情、理完美交融的平衡之感。
在作者細膩的筆觸及其深沉的情緒描繪中,同學們可以更深層次地品味作者當下心境,感受其思想,了解其情感表達特征,真正走入李密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在祖母與君主之間、在家庭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掙扎。
此外,李密有意以寓情于景的方式,將情感和其背后的哲理蘊藏于文字之中,在陳情的過程中,討論忠誠與責任、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并在文中暗藏了自己對人生、命運與社會現狀的深切思考。
二、強化文化育人,培養忠孝觀念
《陳情表》的獨特魅力,不僅限于作者的真摯情感以及絕妙的文言修辭,更在于其中蘊藏的中華特色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精神內核。作者誠懇、精彩的語言能帶給人獨特的精神洗禮,帶同學們一同領略作者借筆尖傳達出的忠孝觀念。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陳情表》,從精神引領、觀念引領、文化熏陶等多個角度出發,開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高質量教育,真切引領同學們的成長。
《陳情表》動之以真情、曉之以事理,以其特殊的文字美表達情感美,將“動天之德莫大于孝,感悟之道莫過于誠”體現得淋漓盡致。
同學們在閱讀《陳情表》時,務必要從情感角度出發,洞察李密的情感滲透,還要從文化的角度探究,品味在中華大地上傳承千百年的獨特文化。由《陳情表》出發,可以引申出我國孝文化教育,使同學們成長為知恩圖報的優秀青年,在學習、成長的道路上,意識到父母、師長為自己的付出,感恩其養育之情、教育之恩,成為一名重情、重義的好青年。
以“孝”出發的《陳情表》學習,要使同學們在閱讀并深刻領會其精神后,形成孝老愛親的良好品質。為了使同學們更好地沉浸到課程學習之中,可以設計口語交際類活動,引導學生們在閱讀、品讀、深層鑒賞后,談談自己對《陳情表》中“孝”的含義的理解分析,或引導同學們結合真實事例,清晰講述生活故事、個人故事,書寫個人思想之下的孝文化篇章,著重凸顯自己與親人間的深厚情感。
同學們在課上分享的故事,既可以是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又可以是發人深省的教育故事,也可以別出心裁地,從風趣、幽默的生活趣事角度出發,討論孝文化內涵,只要言之有物,邏輯得當即可。
除傳統的孝文化解讀以外,《陳情表》全文中忠、孝各表一枝,卻合為一體,體現出了李密本人復雜卻真摯的情感。這是孝文化與家國大愛融合的一種體現,同學們可以從對孝文化的解讀出發,探究《陳情表》背后深厚的傳統文化奧秘,思考傳統孝文化、孝老愛親這一傳統美德與傳承至今的中華文化基因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價值,將孝文化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深度融合,將孝文化提升至國家安定、社會和諧的高度,實現忠孝雙全。
三、結束語
《陳情表》中的忠孝觀念,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體現,而其中優美的文字和絕妙的文言修辭手法,是傳承千百年的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化之精華。在賞讀《陳情表》時,同學們要同時從語言要素、人文要素兩個角度出發,透過文字表層,感悟其深遠內涵、情感價值,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獲得核心素養,讓優美的文言修辭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優良美德的最佳載體,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