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篩選出對松褐天牛幼蟲觸殺效果較為有效的藥劑,研究松褐天牛幼蟲對不同藥劑的耐受程度,判斷不同藥劑對其的觸殺效果。結果表明,試驗一中,施藥12 h后,T5處理組(國光秀劍
1 000 mL·L-1)、T11處理組(1%苦參·印楝素5 000 mL·L-1)、T13處理組(0.5%藜蘆堿5 000 mL·L-1)校正死亡率分別為95%、90%、85%,半數擊倒時間(KT50)分別為1.86 h、2.55 h、5.39 h;試驗二中,施藥5 d后,T5處理組(國光秀劍1 000 mL·L-1)、T13處理組(0.5%藜蘆堿5 000 mL·L-1)校正死亡率分別為95%、90%,KT50分別為3.61、3.87。結果表明,國光秀劍、苦參·印楝素、藜蘆堿對松褐天牛幼蟲的觸殺效果較好,防治松材線蟲疫區感病疫木伐樁松褐天牛可選用這3種藥劑。
關鍵詞 松褐天牛;化學藥劑;觸殺效果;馬尾松
中圖分類號:S763.38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03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又名松墨天牛、松天牛,是我國南方松樹林木的鉆蛀性害蟲之一[1]。松褐天牛幼蟲可蛀食松樹樹干、枝干的韌皮部和木質部,進而破壞、切斷受害松樹的疏導組織,使其水分、養分的運輸和吸收受阻,最終導致林木生長受到嚴重影響[2-3]。松褐天牛是松材線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松褐天牛羽化后攜帶大量松材線蟲經過近距離飛行后通過取食產卵等行為感染健康松樹[4-5]。松材線蟲侵染松樹后2~3個月會致松樹枯死,使大面積松樹林在短時間內毀滅,對森林生態價值和林業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嚴重威脅適生區的松樹林。目前,防治松材線蟲病和松褐天牛的方法主要是林間病死木及伐樁清理,噴施有胃毒、觸殺等作用的化學試劑[6-8]。然而,這些高毒化學試劑除了使松褐天牛耐藥性增強,還滅殺大量天敵昆蟲,破壞林區生物多樣性,并對環境、人類等造成安全隱患。因此,尋求高效、低毒、無公害的藥劑防治松褐天牛具有積極意義。通過選用苦參·印楝素、蛇床子素、藜蘆堿、國光秀劍等藥劑對松褐天牛進行觸殺試驗,分析觸殺效果,以期篩選出高效低毒、操作簡易的藥劑防治松褐天牛,減少松材線蟲病危害,提高馬尾松、油松等松樹的生態效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天牛
松褐天牛幼蟲采集于九華山松材線蟲病疫木伐樁內。
1.2 供試藥劑及實驗用品
T1處理組1%苦參·印楝素1 000 mL·L-1、T2處理組1%蛇床子素1 000 mL·L-1、T3處理組0.5%藜蘆堿1 000 mL·L-1、T4處理組1.3%苦參堿1 000 mL·L-1、T5處理組國光秀劍1 000 mL·L-1、T6處理組5%石灰水、T7處理組15%石灰水、T8處理組8%氯氰菊酯1 000 mL·L-1、T9處理組45%石硫合劑結晶稀釋20倍、T10處理組29%石硫合劑水劑、T11處理組1%苦參·印楝素5 000 mL·L-1、T12處理組1%蛇床子5 000 mL·L-1、T13處理組0.5%藜蘆堿5 000 mL·L-1、T14處理組1.3%苦參堿5 000 mL·L-1、CK純水。
實驗用品包括亞克力養蟲盒、量筒、容量瓶、定性濾紙、噴壺等。
HfLJchNaiBtXAAPpA0wfsGzG7oVjKipp4uNTodkxSro=1.3 試驗設計
1.3.1 試驗一
選取亞克力養蟲盒(高約10 cm、直徑約15 cm),在盒底鋪設濾紙,在養蟲盒接入健康的松褐天牛幼蟲。每盒20頭松褐天牛(雌、雄比例為1∶1),用噴壺對養蟲盒內松褐天牛均勻噴灑藥劑,確保蟲體噴濕;每處理重復3次,同時設對照。將各處理的養蟲盒放置實驗室內(室溫25 ℃左右、自然光照),分別于12 h、24 h、36 h、48 h、60 h以及72 h后統計并記錄各處理松褐天牛幼蟲死亡情況。
1.3.2 試驗二
將松褐天牛放入直徑約15 cm、高10 cm的亞克力養蟲盒,盒底鋪設濾布,各養蟲盒內放置長約10 cm、直徑3~5 cm的馬尾松枝段2段。將藥液分別裝入噴霧器內,均勻且緩慢噴灑在馬尾松枝段表面。每處理接入20頭松褐天牛幼蟲(雌、雄比例為1∶1),每處理重復3次,同時設對照。將各處理的養蟲盒放置實驗室內(室溫25 ℃左右、自然光照),分別于噴藥后5 d、10 d、15 d后統計并記錄各處理松褐天牛幼蟲死亡情況。
1.4 室內毒力測定
1.4.1 校正死亡率測定
各處理組松褐天牛校正死亡率的計算公式為
(1)
式中:M表示死亡率;M1表示死亡個體數;M2表示供試總個體數。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各處理組的樣本數量可能存在差異,應該對數據進行校正,以避免樣本數量不足對結果產生影響。一般用校正死亡率作為評價指標,計算公式為
(2)
式中:C表示校正死亡率;T表示處理死亡率;K表示對照死亡率。
1.4.2 半數擊倒時間測定
以試驗中松褐天牛傾斜歪倒、翻背、觸碰后無反應作為死亡記錄點,分別記錄各處理松褐天牛的擊倒時間,進而計算各處理的半數擊倒時間(KT50)。
1.5 數據處理
應用Excel 2003和DPS v7.05對數據進行處理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試驗一
2.1.1 校正死亡率
由表1可知,施藥12 h后,不同處理之間的校正死亡率有明顯差異,校正死亡率較高的為T5、T11、T13,分別為95%、90%、85%。施藥24 h后,T5達到校正死亡率最高點100%,T11和T14校正死亡率達到90%;T13仍為85%。施藥36 h后,T5、T11、T13校正死亡率達到最高100%,T4、T14校正死亡率直到48 h才達到100%。施藥60 h后,T3和T7校正死亡率有明顯提高,分別從35%和30%提高到70%。施藥72 h后,T1、T6、T7校正死亡率與60 h相比均提高了5個百分點;T12提高了10個百分點,其余處理沒有變化。
2.1.2 半數擊倒時間
由表2可知,不同處理KT50由快到慢依次為T5、T11、T13、T14、T4、T10、T1、T2、T9、T12、T3、T7、T6、T8。T5、T11、T13、T14處理組藥劑觸殺效果較好。藥劑相同時,濃度較高的藥劑觸殺效果更明顯,如T11的KT50低于T1處理10倍左右。
2.2 試驗二
2.2.1 校正死亡率
由表3可知,施藥5 d后,校正死亡率最高的是T5,為95%,其次是T13,為90%,其余處理均未超過50%;在處理10 d后,T5、T11、T13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達到100%,除CK外,T6和T9處理校正死亡率最低,為0%;在處理15 d后,T6、T7、T9校正死亡率與處理10 d相比分別提高了20個百分點、15個百分點、5個百分點,其余處理沒有變化。
2.2.2 半數擊倒時間
在試驗二設定的時間內,除T3、T5、T11、T13外,其余處理還未達到半數擊倒。由表4可知,半數擊倒效果最好的為T5,其次為T13、T11、T3,KT50分別為3.61 d、3.87 d、5.92 d、12.19 d。T5藥劑觸殺效果要比其他處理組藥劑好。
3 結論與討論
松褐天牛在松材線蟲病的發生和侵染過程中起到了攜帶、傳播和協助松材線蟲侵入馬尾松等寄主的重要作用[9-11]。因此,控制病死疫木及伐樁內松褐天牛數量,對松材線蟲的擴散和傳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過室內觸殺松褐天牛幼蟲試驗,筆者研究了14種處理(8種供試化學藥劑)對松褐天牛幼蟲的觸殺活性。結果表明,藥劑直接觸殺松褐天牛幼蟲試驗中,T5處理組、T11處理組及T13處理組3個處理KT50分別為1.86 h、2.55 h、5.39 h;松褐天牛幼蟲取食藥劑噴灑的馬尾松枝段的觸殺試驗中,T5處理組、T13處理組KT50分別為3.61 d、3.87 d。這與陽飛、陳虎等人研究得出噴施不同藥液后的不同時間,松褐天牛幼蟲死亡率差別明顯的結論相一致[12-13]。研究表明,國光秀劍對松褐天牛幼蟲的觸殺效果最好,苦參·印楝素、藜蘆堿次之,其他藥劑對松褐天牛幼蟲的觸殺效果相對較差;國光秀劍、苦參·印楝素、藜蘆堿等植物源藥劑可作為松材線蟲疫區病死疫木及伐樁內松褐天牛的防治藥劑,對3iBQBOprK+rFxUkGSfPMcg==松材線蟲病的進一步擴散有明顯抑制作用。煙堿·苦參堿等植物源農藥具有穩定低毒性、易降解、耐藥性緩慢等特點,可在松褐天牛的綜合防控中廣泛使用[14-15]。
試驗針對的是室內觸殺,但實際在林間進行松褐天牛幼蟲觸殺試驗時,林間不易觀察松褐天牛幼蟲具體分布位置,且難以直接統計幼蟲觸殺數量。另有研究發現,在病疫木伐樁內松褐天牛的化學防治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氣候因素對化學試劑滲透的觸殺活性及干擾作用的影響[12-13]。筆者篩選出的國光秀劍、苦參·印楝素、藜蘆堿等植物源藥劑在林間進行松褐天牛幼蟲防治時,其防控效果的準確評估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孫計拓.松材線蟲病媒介昆蟲—松褐天牛防治技術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2] 王玲萍.松墨天牛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4,31(3):23-26.
[3] 鄧禮.松褐天牛生物學特性及其誘殺技術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4.
[4] 潘滄桑.松材線蟲病研究進展[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0(2):476-483.
[5] 宋士涵,張連芹,黃煥華,等.松墨天牛生物學的初步研究[J].林業科技通訊,1991(6):9-13.
[6] 施再喜.16%蟲線清乳油不同濃度防治松墨天牛試驗[J].林業科技開發,2006,20(4):82-83.
[7] 安玉興,徐漢虹,黃繼光,等.16%蟲線清乳油對松木中松材線蟲的滅殺活性[J].農藥,2009,48(8):614-616.
[8] 孟俊國.松墨天牛性引誘劑配套技術及松材線蟲化學信號物質初探[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9] 黃煥華.深圳市松樹毀滅性疫病—松材線蟲萎蔫病[J].廣東林業科技,1990,5(6):34-36.
[10] 張心團,趙和平,樊美珍,等.松墨天牛生物學特性的研究進展(綜述)[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4(2):156-157.
[11] 練宇.松樹枯死情況調查及原因分析[J].森林病蟲通訊,2000(2):22-29.
[12] 陽飛,鐘安建,申艷,等.利用天敵防治松墨天牛研究進展[J].生物災害科學,2014,37(4):337-340.
[13] 陳虎,柏冰洋,史永鑫,等.松褐天牛防治策略探討[J].安徽林業科技,2016,42(6):57-58.
[14] 張國慶.松褐天牛的防治措施[J].新農業,2019(7):50-51.
[15] 賀清華,桂金勇,鄧海英.松褐天牛發生和防治方法綜述[J].農業災害研究,2016,6(6):54-5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