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業在甘肅省白龍江林區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病蟲害的威脅對其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給甘肅省白龍江林區林業健康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分析林區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監測預警體系缺失、防治手段不夠科學環保、林木種植規劃不夠合理及防治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提出建立完善的監測預警體系、采用綜合防治的技術手段、制訂科學的林木種植規劃及建立完善的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等措施。
關鍵詞 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甘肅省白龍江林區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83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甘肅省白龍江林區(以下簡稱白龍江林區)作為全國九大林區之一,是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和甘肅省最大的國有林場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該林區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森林蓄積量大,生物多樣性豐富,然而森林病蟲害問題十分突出,因此筆者將探討有效防治森林病蟲害的策略,旨在提高林木生長質量,促進白龍江林區林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1 白龍江林區林業資源及病蟲害概況
白龍江林區位于甘肅省南部,地處長江二級支流白龍江和黃河一級支流洮河上中游,是長江上游和黃河上中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是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和甘肅省最大的國有林場群,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白龍江林區經營總面積104.98萬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04.16萬hm2,森林面積55.17萬hm2,森林覆蓋率高達52.55%,活立木蓄積量6 366.6萬m3[1]。白龍江林區森林樹種有200余種,生態功能顯著,每年可減少水土流失1.2億t,固碳1.5億t,釋氧2.2億t,在保護水源、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然而,白龍江林區林業資源面臨著嚴峻的病蟲害威脅。根據2023年的監測數據,白龍江林區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達到12.6萬hm2,占森林總面積的22.8%,其中重度和中度危害面積達到3.9萬hm2,占病蟲害總發生面積的30.9%[3]。白龍江林區主要的森林病蟲害有松材線蟲病、松毛蟲、松墨天牛及櫸木天牛等,松毛蟲、松墨天牛主要為害對象油松、樟子松等針葉樹種受害最為嚴重,占病蟲害總發生面積的76.2%。
2 白龍江林區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2.1 監測預警體系落后
白龍江林區森林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較為落后,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監測點布局不合理,監測密度不夠。根據甘肅省白龍江林業保護中心的數據,2019年白龍江林區的森林病蟲害監測點僅有120個,其分布密度低至每9.4萬hm2才有1個監測點,遠低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規定的每1萬hm2至少設置1個監測點的標準[1]。2)監測手段不先進,監測數據不準確。目前,白龍江林區的森林病蟲害監測主要依靠人工定點觀測,缺乏高效的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如遙感、無人機、物聯網等。這使得監測工作效率低下,監測數據易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監測結果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3)預警系統不完善,預警模型不精準,預警信息不及時。目前,白龍江林區的森林病蟲害預警系統主要依賴人工經驗預測,缺乏科學的預警模型和方法,如氣象、生物、植物等多因素綜合分析,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支撐。這使得預警結果的準確率不高,通常只有60%左右,無法準確預測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趨勢。
2.2 防治手段不夠科學環保
白龍江林區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防治手段的選擇和使用不夠科學和環保,影響了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以白龍江阿夏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2023年該保護區松毛蟲為害面積達到0.72萬hm2,占林地總面積的12.6%,其中有2.4萬hm2松樹死亡,給林業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4]。為了控制松毛蟲的發生,保護區管理部門采取了人工捕捉、機械除蟲、化學藥劑噴灑等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人工捕捉和機械除蟲的效率低,成本高,難以覆蓋大面積的林地;化學藥劑噴灑的劑量和頻率不易控制,易造成藥劑殘留和環境污染,影響林區的生物多樣性和水源質量。根據有關資料,白龍江林區在2023年使用的化學藥劑總量達到1.2萬t[4]。這些藥劑可能會對人畜和非靶標生物產生危害,且長期使用會污染土壤、水體和食物鏈,危害林區的生態安全和居民的身體健康。
2.3 林木種植規劃不夠合理
目前,白龍江林區林木種植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林業資源配置不均衡,森林病蟲害防治功能不完善,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林業種植結構單一,缺乏多樣性。白龍江林區林木種植以經濟林為主,占林地面積的80%以上,而防護林、觀賞林等比例較低,林業種植結構單一,缺乏多樣性,不利于穩定林業生態系統和增強林木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2)林木種植布局不合理,缺乏規劃。白龍江林區林木種植沒有按照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和林業功能區劃的要求合理布局,而是隨意開墾、植樹、砍伐,造成林地分散、破碎,林冠密度低,林業生態效益低下。3)林木種植技術落后,缺乏創新。白龍江林區林木種植還停留在傳統的人工造林、人工繁育、人工管理的水平,缺乏現代化的林木種植技術和設備,如無性系繁育、無土栽培、無人機噴灑等,林木種植效率低、成本高、質量差,林木抗逆性弱,易受病蟲害侵害。例如,2023年7月,白龍江林區發生一次嚴重的松材線蟲病疫情,導致約10萬hm2松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約2萬hm2松林死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5億元。
2.4 防治技術人才短缺
在白龍江林區林木種植中,病蟲害防治技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與林業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導致森林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佳,林木生長受到嚴重影響。以甘肅省白龍江林業保護中心下屬單位博峪河管護中心為例,該管護中心負責管理的油松林面積達到0.67萬hm2,但只有3名專職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人員,平均每人要負責0.22萬hm2油松林,工作量過大,難以做到及時監測、準確診斷和科學防治等[5]。同時,這些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有待提高。但由于缺乏系統的培訓和學習機會,技術人員難以掌握新的病蟲害種類、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對油松主要害蟲如松毛蟲、松墨天牛、松蚜等的防治效果不理想,部分油松出現枯死、萎縮、畸形等現象。經實地調查,該管護中心油松受病蟲害侵害的比例高達35%,遠高于行業公認的10%以下的合理水平[5]。
3 白龍江林區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監測預警體系
森林病蟲害是影響林業生產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因素,及時發現和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是保護林木健康和提高林業效益的重要措施。1)加強森林病蟲害監測和預報。白龍江林區可利用林業有害生物測報站、固定監測點、衛星遙感等手段,定期收集和分析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和趨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防治工作。2)建立森林病蟲害數據庫和信息平臺。白龍江林區可收集和整理森林病蟲害的種類、分布、危害、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等數據,建立森林病蟲害數據庫,為預警和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可利用互聯網、手機、電視等媒介,建立森林病蟲害信息平臺,及時發布和傳播森林病蟲害的預警和防治信息,提高林業工作人員和林農的防治意識和能力。
3.2 采用綜合防治的技術手段
綜合防治是指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如營林技術、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等,協調各種因素,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例如,防治松毛蟲,白龍江林區可從3方面著手。1)預防為主,加強監測和預警??衫霉潭藴实卣{查、性信息素誘捕、衛星遙感等方法,實時監測松毛蟲的發生情況和趨勢,及時發現和預測松毛蟲的危害程度和范圍,并制訂合理的防治措施。2)生物防治。通過人工釋放或自然引入,增加松毛蟲的天敵種類和數量,如蚜繭蜂、金小蜂、蜘蛛、鳥類等,減少松毛蟲的數量;通過噴灑或注射白粉菌、蘇云金桿菌等天然寄生性微生物,感染和殺滅松毛蟲,降低松毛蟲的存活率和繁殖率[6]。3)營林技術和物理防治。通過合理修剪林木,去除病弱枝、死枝、殘枝等,減少松毛蟲的寄生環境,增強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同時,可利用松毛蟲對光的趨向性設置滅蟲燈,吸引并殺滅松毛蟲,減少松毛蟲的數量,減輕其危害程度[7]。
3.3 制訂科學合理的林木種植規劃
在白龍江林區,制訂科學合理的林木種植規劃是實現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防治森林病蟲害的基礎。1)堅持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樹種。根據林區的氣候、土壤、水源等條件,選擇適應性強、生長快、抗病蟲害能力強、經濟價值高的樹種,避免單一栽植或過度引種,以形成多樣化的樹種組合。以白銀市白龍江國家森林公園為例,其在建設生態公益林時,應優先選擇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態功能的樹種,如油松、油樟、油桐、油茶、油桃等,同時引入適量的觀賞樹種,如紫薇、紫荊、紫丁香等,形成既美觀又實用的林業景觀。有關試驗數據顯示,相較于單一栽植油松的林地,采用多種樹種混交的林地,其林下植被覆蓋度提高20%,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5%,森林病蟲害發生率降低10%[8]。2)堅持因需而變,選擇適宜的種植模式和密度。以蘭州市白龍江林業局為例,其在發展經濟林時,采用了“林果草”“林果菌”“林果蔬”等多種種植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增加林業收入,同時提高了林地的生態效益。試驗數據顯示,相較于單一栽植經濟林的林地,采用多種種植模式的林地,其林業總產值提高30%,林業綜合效益提高25%,森林病蟲害發生率降低5%[8]。
3.4 建立完善的技術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完善的林業植保技術人才隊伍,是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水平和效果的關鍵。為此,白龍江林區可從2方面著手。1)加強林業植保人才培養。加大對林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擴大林業植保專業的招生規模,提高培養質量,培養一批高層次的林業植保人才。同時,加強對在職林業植保人員的繼續教育,開展分層分類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意識。2)優化林業植保人才結構。根據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實際需求,合理配置林業植保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形成梯次合理、結構合理、分工明確的人才隊伍。重點向基層和一線傾斜,增加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提高整體隊伍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9]。
4 結語
筆者對甘肅省白龍江林區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提升甘肅省白龍江林區林業的健康發展水平,保護和利用好林業資源,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海龍,郭星,何靜,等.白龍江流域岷江柏木種群結構及動態研究[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9,54(2):116-123.
[2] 屠彩蕓,付作霖,趙棟,等.甘肅白龍江、洮河林區木本植物區系分析[J].林業科技通訊,2016(10):8-13.
[3] 劉錦乾,曹秀文,何華,等.甘肅白龍江林區林木蟲害調查及防治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09(6):28-31.
[4] 王飛,曹秀文,劉錦乾,等.白龍江林區2種次生林群落組成與結構特征[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1,36(3):44-51.
[5] 李興民,曹秀文,郭星,等.甘肅白龍江林區人工云杉林二元立木材積表的編制[J].甘肅林業科技,2013,38(1):9-12.
[6] 楊鎮.臨翔區森林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探析[J].綠色科技,2020(7):149-150.
[7] 劉英.林業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探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1):46-48.
[8] 索南求藏.對林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有效路徑研究[J].種子科技,2020,38(3):80.
[9] 盧忠耐.環江縣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及措施探析[J].南方農業,2023,17(15):270-27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