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雙碳”戰略全面落實的背景下,我國各地積極開展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為提升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環境質量,簡要介紹該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概況,闡述濕地保護與修復的意義,并針對該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存在的問題,提出因地制宜制訂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建立健全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評估機制、持續創新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手段等建議。
關鍵詞 濕地保護;生態修復;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38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環境保護的重要領域,是國際自然保護的一個熱點[1]。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洮河保護區)是甘肅省最為重要的生態保護區之一,濕地資源豐富。但是,長期的人類活動和氣候環境變化導致洮河保護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濕地退化、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所以,洮河保護區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在“雙碳”戰略的實施背景下,甘肅省積極制定了《甘肅省重要濕地確認指標》和《甘肅省重要濕地管理辦法》,切實為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依據。但是從客觀角度來看,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正處于前期摸索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與修復措施[2]。
1 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概況
洮河保護區地跨甘南州的卓尼縣、臨潭縣、迭部縣和合作市四縣(市),是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多年平均徑流量10.13億m3,占洮河流域年平均徑流量53.1億m3的19.06%,濕地資源豐富。
當前,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呈穩中求進態勢[1]。截至2023年10月,該保護區完成濕地公園東西面山植被恢復項目超46.67 hm2、退化林分修復項目超360.00 hm2,種植苗木122 000多株。此外,該保護區在濕地公園邊界設立大理石界碑20個、界樁420個、鐵絲圍欄50 km,明確了公園邊界線,建立了生態屏障;通過實施土地平整、覆土回填和微生境塑造等措施,恢復濕地植被超33.33 hm2,恢復棲息地40.00 hm2;疏浚平整河道12 km,恢復濕地超253.33 hm2,增加水域面積13.33 hm2,修建石籠駁岸1.2 km,修建觀鳥廊道超1 000 m。
2 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意義
洮河保護區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對黃河流域、甘肅省的生物多樣性維護、水資源調節、氣候調節、防洪防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1)有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濕地是眾多物種的棲息地和繁殖地,許多珍稀瀕危的鳥類、魚類、植物等都依賴濕地生存。保護與修復洮河保護區的濕地,可以有效保護這些珍稀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2)有利于調節水資源。濕地可以吸收和儲存大量的水資源,起到調節水量、減緩洪峰、補充地下水等作用。保護與修復洮河保護區的濕地,可以幫助提高地區的水資源利用效率,能夠保證黃河地區及甘肅省水資源充足供應[3]。3)有利于調節氣候。濕地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氣候變暖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保護與修復洮河保護區的濕地,可以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提高環境的生態承載力。4)有利于強化防洪防澇的作用。一直以來,黃河地區的防洪工作都是重點、難點。洮河保護區的濕地可以吸收大量的雨水和河水,有效防止發生洪澇災害。總之,保護與修復洮河保護區的濕地,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防范自然災害、保障地區生態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洮河保護區應重視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
3 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存在的問題
3.1 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缺乏科學性
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缺乏科學性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保護區管護中心未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調研和評估,缺乏對濕地植被、動物物種、水質、土壤等方面的詳細了解,沒有基于充分的調研數據設計保護與修復方案,導致方案缺乏可行性和科學性,無法有效保護和修復濕地生態系統。另外,缺乏專業團隊的指導和支持也是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缺乏科學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原因。因為專業團隊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在保護與修復方案設計過程中能夠提供專業建議和技術支持,確保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4]。
3.2 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評估機制缺失
完善的監測評估機制是確保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但是,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評估機制缺失,主要表現在監測指標、數據共享等方面。要想合理進行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需要建立完善的監測指標體系,包括生物多樣性、水質、土壤質量、植被覆蓋等多方面的指標,以全面評估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和修復效果。然而,洮河保護區缺乏科學的監測指標體系,導致監測評估的結果缺乏客觀性和準確性。同時,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評估頻次相對不足,導致無法實時掌握濕地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難以及時調整保護與修復措施來確保保護與修復效果符合預期[5]。除此之外,洮河保護區濕地數據收集方式單一問題也較為突出,難以實現多元化數據收集,無法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3.3 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相對落后
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相對落后,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我國科學技術持續創新的大背景下,智能技術、互聯網技術已應用到社會各個領域。但是,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同類型濕地的保護與修復需要不同的修復技術給予支持。然而,洮河保護區現有的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類型單一,缺乏針對性和全面性,難以實現對不同濕地類型的有效保護與修復。另外,要想提高濕地保護與修復效率和質量,需要積極引入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然而,當前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手段較為陳舊,創新性不足,未積極引入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影響了保護與修復效果。
4 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措施
4.1 因地制宜制訂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
為確保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工作順利、有序開展,應合理制訂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1)需要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調研和評估,獲得準確、全面的調研數據。通過野外實地考察,調查濕地植被、動物物種、濕地類型等情況;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獲取濕地空間分布信息,并需要進行水質、土壤等環境參數的監測和分析。此外,需要考慮人類活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包括污染、開發利用等因素。2)基于充分的調研數據,合理設計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根據調研數據評估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和潛在威脅,確定保護和修復的重點區域。結合濕地的生態特征和功能,制訂符合當地情況的保護與修復措施,以恢復濕地植被、改善水質、恢復生物多樣性。考慮周邊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制訂管理政策和保護措施,確保濕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通過綜合考慮調研數據,設計科學合理的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實現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目標。3)尋求專業團隊的指導和支持。可以聯系具有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經驗的專業機構或專家院校,邀請專業人員提供指導意見和技術支持。還可以組建由生態學、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等領域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共同研究制訂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參加評審會議,對方案提出改進建議。專業團隊的指導和支持,可以提高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確保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效。
4.2 建立健全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評估機制
建立健全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評估機制,對于保護洮河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在建立健全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評估機制時,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監測網絡。在洮河保護區建立包括不同類型濕地生態系統在內的監測網絡,覆蓋各種生境類型,確保全面監測濕地生態系統的各項指標。2)設立監測指標。合理設立監測指標,包括濕地水質、植被覆蓋率、野生動植物種群狀況、土壤質量等,確保監測數據具有可比性、規范性,方便全面評估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3)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建立濕地生態系統監測數據共享平臺,實現監測數據的及時匯總、公開等,并鼓勵科研院校、社會組織、環保志愿者等各方參與監測數據的收集與分享。4)定期監測與評估。制訂定期和不間斷的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與評估計劃,建立長期監測檔案,通過連續監測及時發現濕地生態系統的變化,為保護與修復工作提供數據支持。5)開展生態風險評估。建立濕地生態風險評估機制,評估濕地生態系統受到的各種風險因素,如自然災害、人為干擾等,并制訂應對措施。建立健全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評估機制,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濕地生態系統的變化情況,為洮河保護區的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4.3 持續創新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手段
為提升濕地的保護效果和修復效率,應采取下述措施。1)開展學者研討交流會議。洮河保護區管護中心應定期組織開展專家學者交流研討會,邀請各地濕地保護與修復領域的專家學者前來分享經驗和技術,探討解決濕地保護與修復中面臨的問題,學習先進的保護與修復技術和方法,如植物修復、生態堤壩等,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工作,將有助于提高濕地保護效果和修復效率。2)實現跨學科合作。跨學科合作是促進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開展的重要手段,積極鼓勵科研人員融入生態學、地質學、工程學等多學科知識領域,深入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機制,創新修復技術手段。加強跨學科合作,可以綜合利用各學科的優勢,為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提供更科學、更可行的方案,促進濕地功能迅速恢復。3)與相關企業和社會組織合作,共同推動保護與修復工作高效開展。與企業和社會組織合作可以為保護區提供更多資源和支持,加快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進程。企業和社會組織通常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資源,他們的參與可以有效提升保護與修復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5 結語
洮河保護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意義重大,不僅可以保護水文功能穩定循環,而且可以恢復區域生態功能,維護區域物種多樣性。洮河保護區應結合實際情況,制訂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健全濕地保護與修復監測評估機制,創新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手段,切實提升濕地保護與修復效果,實現濕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俊杰.河流濕地的生態修復及水質保護工程實踐:以淇河濕地生態治理工程為例[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2(7):32-35.
[2] 李銀華.張家口壩上地區濕地保護修復成效、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河北林業,2022(10):26-28.
[3] 許世鑫,陳娟,許虎.灘涂濕地生態美:鹽城市積極推進濕地保護修復[J].國土綠化,2022(11):58-59.
[4] 麻守仕.甘肅陽關保護區渥洼池濕地保護建設對策[J].甘肅林業,2023(3):37-39.
[5] 談嫣蓉,陳文業,肖云飛,等.祁連山國家公園濕地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對策:以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林業科技通訊,2023(7):26-31.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