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綠色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對保護生態環境、確保食品安全、提高農民收益、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為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以云南省陸良縣為例,總結陸良縣綠色農業發展現狀,分析陸良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政策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宣傳推廣,提高農民認知度;建立示范基地,開展實地培訓等對策。
關鍵詞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路徑;云南省陸良縣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39
陸良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南部、南盤江上游,總面積1 989 km2,位于北緯24°44′~25°18′、東經103°23′~104°02′。陸良縣地處滇東巖溶高原,地貌以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間分布為特征。陸良縣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2 ℃,年降水量742.4 mm,無霜期303 d,光照和熱量資源較為充足,農業資源稟賦較好,是曲靖市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1]。但當地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較為粗放,農藥化肥投入量大,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壓力。因此,大力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勢在必行。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扶持,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對于保護陸良縣生態環境、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1 陸良縣綠色農業發展現狀
2023年末,陸良縣常住人口58.9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4.97萬人,占比超過59%,農業是全縣的傳統優勢產業。截至2023年,陸良縣耕地面積7.42萬hm2,其中水田1.20萬hm2,旱地6.22萬hm2。全年總供水量2.02億m3,有效灌溉面積3.35萬hm2。2023年,陸良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57萬hm2,糧食總產量33.34萬t;蔬菜種植面積4.77萬hm2,產量137.43萬t;水果產量11.08萬t。2023年陸良縣農業產值達56.91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15.6%。
近年來,陸良縣緊抓綠色農業發展機遇,在種植、養殖、加工等環節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模式,綠色農業取得長足進展。在種植業方面,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施、節水灌溉等綠色增效技術,推廣使用太陽能殺蟲燈、蟲情測報燈等綠色防控設施,減少農藥使用量。目前,陸良縣已建成259個農膜回收點,回收殘膜6 559.25 t;1個集中回收點、10個臨時回收點,共回收15 t廢棄農藥包裝物。在養殖業方面,大力推進規模化綠色養殖,2023年,陸良縣家畜家禽免疫1 123.33萬頭(只、羽)次,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3.54%。在加工業方面,注重發展綠色食品加工,著力打造“陸良綠色食品”品牌。三岔河鎮綠色蔬菜種養循環基地日處理污水20余t,日產有機肥30余t,實現種植、養殖、加工一體化綠色循環。陸良縣綠色農業基地面積不斷擴大,產業鏈日益完善,為農民增收、生態環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2 存在的問題
2.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政策支持是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重要保障。然而,在陸良縣,政府在這一領域的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足。雖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些鼓勵性政策,但在資金投入、財稅優惠、扶持力度等方面仍相對薄弱。缺乏專項資金用于綠色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基層技術人員的培養培訓工作無法有效開展[2]。同時,對從事綠色農業生產的農戶缺乏優惠政策的扶持,沒有給予必要的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難以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
2.2 農民認知不足
部分農民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認識僅停留在表面,缺乏對其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將其等同于常規無公害農業,對兩者的區別和綠色農業更高的環保要求認識不足。同時,一些農民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效益認識存在偏差,擔心其操作復雜、成本較高、收益不確定等,對采用新技術持觀望態度。個別農民過于保守,完全拒絕接受新事物,堅持沿用傳統粗放式種植模式。由于認知層面的缺失,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基層的推廣受阻,大大制約了其在陸良縣的全面開展。
2.3 缺乏示范引領
當前陸良縣示范基地建設滯后,現有的少數基地分布零散、規模偏小,缺乏統一的規劃布局和系統管理,示范效應不夠明顯。同時,基地內的示范種植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對關鍵環節的重點突出和技術攻關,未能充分體現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核心精髓。此外,基地宣傳培訓工作不足,缺乏專業人員引導示范,導致農戶難以獲得有效的技術指導,看不到綠色農業種植的真正樣板。由于缺乏規范高效的示范基地先行先試,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陸良縣還未充分發揮其示范效應和引領作用,導致農戶對新技術的認可度不高、應用積極性不高,制約了推廣工作的深入開展。
2.4 激勵機制不足
激勵機制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由于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應用成本較高、見效較慢,短期內難以體現經濟效益,而陸良縣現有的市場價格支持力度不足,使得農戶在采用新技術后難以獲得切實可感的利益回報[3]。同時,現有的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體系不完善,認證標準缺乏統一規范,認證成本高昂,農戶難以獲得綠色農產品的品牌溢價,無法真正感受到綠色農業帶來的經濟增效。此外,在榮譽表彰和典型宣傳方面,綠色農業領域的先進個人和集體較少受到重視,缺乏有力的精神激勵。無論是利益驅動還是精神激勵,當前綠色農業種植都面臨著外部激勵機制不足的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戶的積極性,制約了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推廣。
2.5 技術創新能力弱
技術創新能力的不足阻礙了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陸良縣的深入推廣。雖然政府高度重視綠色農業的發展,但對基礎理論研究和前沿技術攻關的投入較少,缺乏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而高校、科研院所等傳統科技力量往往離農村生產實際較遠,與農業生產脫節,導致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發創新嚴重滯后,供給不足。現有技術在實用性、適用性、先進性等方面都與農戶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應用推廣受阻。同時,陸良縣農業科技人才儲備薄弱,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緊缺。當前,陸良縣既缺乏專注于理論研究的人才,又缺乏技術轉化和推廣的人才,研發與推廣兩頭受阻,造成技術很難落地應用。技術創新能力的不足制約了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持續迭代更新,難以滿足農業綠色發展的需求。
3 對策
3.1 優化政策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陸良縣政府應在財稅、信貸、價格等方面出臺更加精準有力的政策措施,為綠色農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條件。例如,陸良縣應設立綠色農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對購買綠色農資及種養設備的農戶給予一定補貼,為綠色農業產品實行政策性保險保底價格等。同時,完善財稅優惠政策,對從事綠色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和企業,在土地使用稅、所得稅、增值稅等方面給予適當減免。在信貸支持方面,可引導金融機構適當放寬貸款條件,并適當降低綠色農業貸款利率[4]。政策供給的優化和扶持力度的加大,將極大提振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信心和決心,為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陸良縣的全面推廣注入強勁動力。當然,在強化政策供給的同時,需要加強政策執行和監管,確保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發揮實效。
3.2 加強宣傳推廣,提高農民認知度
加強宣傳推廣,提高農民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認知度,是確保技術推廣取得實效的前提條件。陸良縣要充分利用多種宣傳渠道和方式,廣泛宣傳綠色農業理念和技術知識,讓農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可邀請專家學者深入田間地頭,通過現場講座、科技下鄉等形式,向農民講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關鍵環節和操作要領。同時,加大典型示范的宣傳力度,廣泛宣傳一批綠色農業種植的典型案例和先進農戶,生動詮釋綠色農業給農民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引導更多農戶響應號召、主動加入。媒體宣傳也不可或缺,相關部門可通過制作科普視頻、開辦專題欄目等,進一步擴大宣傳覆蓋面。宣傳過程中要注重策略性、針對性和親和力,形成多維度、多層次的宣傳合力,讓農民從思想上充分認同綠色農業,主動應用新技術,從而為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奠定堅實基礎,確保事半功倍。
3.3 建立示范基地,開展實地培訓
建立一批規范化、高水平的綠色農業示范基地,開展實地培訓,是加強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的重要抓手。陸良縣應按照產業布局和主導產品,合理規劃布局示范基地,突出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示范引領。在基地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綠色農業技術標準和規范,充分體現綠色農業的理念和特色。同時,注重前期調研論證和中期規范管理,避免形式主義。基地建成后,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實地觀摩培訓,邀請專家現場講解關鍵環節,對農戶現場進行手把手指導。培訓過程要貼近生產實際,突出實戰操作,培養一批懂理論、會操作的農民能手。此外,可利用這些示范基地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通過基地試驗、成果轉化等,不斷推動綠色農業技術的創新升級。
3.4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農民積極性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農民積極性,關鍵在于讓農民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回報。要從市場需求出發,建立綠色農產品的品牌體系和溢價形成機制,通過提高市場認可度,擴大銷路,增加收益,為農民創造可觀的經濟回報。同時,鼓勵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在供給、訂單、價格等方面與農戶形成利益捆綁,實現合作共贏[5]。此外,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抗風險能力,讓農民經營綠色農業獲得可持續收益。除物質利益外,陸良縣應重視精神激勵作用,積極表彰和宣傳綠色農業先進典型,讓農民從中獲得成就感、榮譽感。只有讓農民真正感受到綠色農業帶來的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回報,主動去學習新技術、接受新理念,才能為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陸良縣的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3.5 加強科技創新,提升技術供給
陸良縣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重點支持一批綠色農業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推動病蟲害綠色防控、土壤改良、高效施肥等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同時,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把科研力量和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場可操作的實用技術。在創新主體建設上,既要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傳統科技力量的作用,又要培育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形成多元化的創新格局。而這關鍵在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綠色農業創新人才隊伍,包括理論研發型和技術推廣型復合型人才,確保創新成果能夠高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只有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創新生態,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綠色農業注入新的技術活力,推動陸良縣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4 結語
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對于促進陸良縣農業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重要意義。陸良縣應進一步健全政策體系、大力開展宣傳培訓、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示范基地、構建利益分享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只有落實好這些舉措,從思想認知、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利益驅動、技術支撐等方面全方位發力,才能為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陸良縣的全面推廣掃清障礙,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通過這些努力,必將有力推動陸良縣農業綠色轉型,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為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生態強縣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史君怡,伏成秀,馬心靈,等.云南省綠色農產品優質優價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1):213-217.
[2] 普雁翔,殷真真,路遙,等.區域多樣性視角下云南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測度及路徑分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17(4):37-44.
[3] 廖啟進,阮必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研究[J].種子科技,2024,42(5):131-133.
[4] 黃曉偉.綠色農業的種植技術推廣分析[J].種子科技,2024,42(4):128-130.
[5] 梁麗.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助推鄉村振興發展[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4(2):83-86.
(責任編輯:張春雨)